
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话:“人活一世,活的是个境界,争的是个气度。”
生活中,谁都遇到过不被尊重的时刻。或许是同事当众贬低你的建议,或许是朋友随意开过分的玩笑,又或许是家人无视你的感受。
那一刻,可能很多人的愤怒像火苗一样窜上来,有一种想翻脸的冲动。可事后想想,争吵只会让关系更僵,自己也憋屈得难受。
其实,面对不尊重,真正的智慧不在对抗,而在选择。
《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里提到:
“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过头、不恭不敬,这样,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
有人对你冷嘲热讽,不必急着争个输赢;有人对你指手画脚,不必费心解释对错。
所以记住“则交、则离”这四个字,你便能在复杂的关系中游刃有余,活得通透洒脱。
尊重是关系的底线
《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一书中写道:“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
这句话看似在谈交友,实则适用于所有关系。
人与人之间,无论是同事、亲友还是伴侣,若连最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这段关系便如同根基不稳的危楼,随时可能崩塌。
强求对方改变、干涉他人选择,或是试图控制别人的言行,本质上都是对他人独立人格的否定。
而真正的尊重,是承认对方有“做自己”的权利,哪怕你不认同他的观点。
比如公司里有个同事总爱在开会时打断你的发言,甚至当众嘲笑你的方案“不切实际”。
你若当场拍桌子反驳,或私下找他理论,结果往往是争执升级,甚至被贴上“脾气差”的标签。
但若你选择“则离”,不再主动与他合作,保持礼貌的距离,他反而会因你的冷静而收敛。
南怀瑾的智慧在于,他从不教人“以牙还牙”,而是教人“顺势而为”。尊重你的人,自然值得深交;不尊重你的人,强留也无益。
把精力留给值得的人
“则交”不是盲目迎合所有人,而是主动靠近那些与你同频的人。
“维持朋友亲密关系的最好办法是往来有节,互不干涉,久而敬之”,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敬”字。
真正的尊重,不是表面客套,而是发自内心地认可对方的价值。
我一个朋友,他后来辞职创业,早年合作时遇到一位投资人,对方不仅对他的项目指指点点,还多次在公开场合质疑他的能力。
他既没翻脸也没讨好,而是默默终止了合作。后来他遇到另一位投资人,对方虽然说话直接,但每次提建议都会先说:“你的创意很有潜力,如果调整某个细节可能会更好。”
他后来感慨:“和尊重你的人共事,就像踩在实地上,每一步都走得稳当。”
所以,人生短暂,我们不必在错的人身上浪费时间。
优雅退场,是对自己的保护
“则离”不是绝交或撕破脸,而是用体面的方式划清界限。许多人误解这是冷漠无情,实则恰恰相反。真正的“离”,是停止消耗自己,把伤害降到最低。
一位读者曾倾诉,她的闺蜜总拿她的身高开玩笑,甚至给她起外号“矮冬瓜”。
她多次表达不满,对方却嬉皮笑脸地说“开个玩笑而已,何必当真”。最终她不再参加闺蜜的聚会,也不再主动联系。
半年后,闺蜜意识到问题,主动道歉,两人的关系开始缓和。
“则离”本质上是一种“无声的提醒”。当你不再配合对方的不尊重,对方要么反思改变,要么自然疏远。无论哪种结果,你都是赢家。

修炼“久而敬之”的气度
许多人问:“如果必须和不喜欢的人相处怎么办?”南怀瑾的答案是:“久而敬之。”
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需要极高的修养。因为它要求你在面对不尊重时,依然保持风度。
职场中,有位领导习惯用命令式的口吻说话,甚至当众批评下属“没脑子”。
有一位员工选择默默提升业务能力,每次汇报时只聚焦工作成果,对领导的贬低总是一笑置之。久而久之,领导反而开始对他刮目相看,还主动给他升职机会。
其实换个角度想,别人如何对待你,是你的因果;你如何对待别人,是你的修行。
《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人欣赏你,也有人轻视你;有人尊重你,也有人践踏你。
与其纠结“他为什么这样对我”,不如学会“则交、则离”。把真心留给懂你的人,把淡然留给伤你的人。
就像南怀瑾所说:“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不喜欢的人,而是修一颗不被外界动摇的心。”
当你不再被他人的态度牵着走,而是专注经营自己,那些曾经的轻视与嘲讽,终会变成过眼云烟。
记住,尊重不是求来的,而是赢来的。你只需要做好自己,时间自会为你筛选出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