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
秦国统一六国的关键阶段,需攻灭南方强敌楚国。
秦王嬴政最初询问老将王翦需多少兵力灭楚,王翦回答“非六十万不可”,而李信自信称“二十万足矣”。秦王认为李信更勇猛且成本更低,遂命李信为主将、蒙恬为副将,率20万秦军伐楚。
初期胜利:
李信采取闪电战术,分兵两路突袭楚国腹地。
秦军连克平舆(今河南平舆)、鄢陵(今河南鄢陵)等重镇,势如破竹,楚军节节败退。
楚军反击:
楚国名将项燕(项羽祖父)临危受命,利用李信轻敌冒进的弱点,率楚军尾随秦军三日三夜,趁秦军松懈时发动突袭。
关键转折:李信率军向西撤退时,楚军突然猛攻秦军侧翼,秦军大败,七名都尉(高级军官)阵亡,损失惨重。
结局:
李信败退后,秦王嬴政不得不亲自向王翦谢罪,请其出山。王翦率60万大军耗时一年,最终灭楚。
此战成为李信军事生涯的转折点,但也展现了其敢战敢冲的年轻将领特质。
二、李信的其他重要成就尽管伐楚失败,李信仍因以下战功在秦灭六国中占据重要地位:
1. 灭燕之战(公元前226年)背景: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命王翦攻燕,李信作为先锋参战。
关键战果:李信率轻骑追击燕王喜和太子丹至辽东(今辽宁辽阳),逼迫燕王杀太子丹献首求和。此战彻底击溃燕国主力,为后续秦灭燕奠定基础。
2. 参与灭齐(公元前221年)背景:齐国是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灭的国家,李信随王贲(王翦之子)攻齐。
战果:秦军以“避实击虚”战术绕过齐国西部防线,直捣临淄,齐王建投降。李信在此战中积累了对东方大国的作战经验。
3. 灭赵之战(公元前228年)辅助角色:李信曾参与对赵国的军事行动,协助王翦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加速赵国灭亡。
三、李信的历史评价军事风格:
优点:勇猛果敢、擅长快速突袭,是秦国新生代将领的代表。
局限:缺乏王翦的沉稳老练,伐楚之战中轻敌冒进,导致惨败。
司马迁的评价:《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李信年少壮勇”,但“轻敌致败”。司马迁认为李信的失败反衬了王翦的深谋远虑。
后世影响:
李信虽未成为灭楚的主将,但其军事行动为后续王翦的胜利积累了经验。
唐代追封古代名将设庙时,李信位列“六十四名将”之一,足见其历史地位。
四、总结:李信的矛盾与贡献悲剧性名将:伐楚之败掩盖了其灭燕、灭齐的功绩,但其勇猛仍被后世铭记。
承前启后:作为秦国年轻将领的代表,他的失败与成功共同推动了秦统一的进程。
历史启示:李信的故事警示后人,军事才能需与战略耐心结合,方能成就大业。
李信的形象在后世文学(如《大秦帝国》等作品)中常被塑造成“悲情勇将”,成为秦国统一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传奇人物。
李信提出的20万兵是好大喜功,先抢权,后轻敌、败楚可以,灭楚绝不可能。孙子用兵如神都不能真正灭楚,就是因为兵少而不能全面镇压,不得不放弃灭亡楚国。王翦老于行兵看得通透战国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