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的真实与虚假,在《难哄》这部剧中被进一步剖析。
2025年初,这部宣称“终于敢拍”的现代偶像剧迅速占据热搜,它以“真实的出租屋”作为宣传亮点,让许多观众期待着一场视听盛宴。
剧中,女主角生活在一个漏风且拥挤的房间里,身边还发生着种种奇葩的邻居事件,这让观众心中燃起了期待:“这次终于不再是那些遥不可及的理想生活了。”
然而,当真正观看剧集时,许多人发现所谓的“真实生活”不过是营销的烟雾弹。
九集里六次性骚扰,男主角的所谓“英雄救美”情节,更像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低配爱情戏。
近年来,国产剧似乎在不断推陈出新,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推出一个“终于”的概念。
从“终于不再是完美女主”到“终于有真实底层故事”,这类宣传的频繁出现,反倒让人联想到狼来了的故事。
不同的热搜标语声势浩大地宣告着:“这一次我们绝对不一样!”
而深入剧情后,原本对于“真实”的期待却消散得无影无踪。
剧中女主频频遭遇社交恐慌,性骚扰等问题,解决的不是凭借法律的手段,而是从天而降的霸道总裁——这一切都让观众觉得这些情节仿佛是在给霸道总裁铺路,而不是在关注普通人的遭遇。
《难哄》的翻车,不是个别现象。
去年,《白色橄榄树》以战地花絮吸引观众,但观众看到的却是特效极差的爆炸场面和毫无悬念的战场布景,让人捧腹大笑,评论纷纷指责“这根本不像战争,而是像《乡村爱情》剧组的穿越之旅。”
更早的《天下长河》,因为剧中昆仑女皇讲冷笑话,当成了关注热点,逼得演员本人不得不删除社交媒体内容以示抗议。
这种现象反映出了影视行业的潜规则,造梦团队、正片团队和热搜运营的“合谋”,无疑在利用观众的期待制造噱头,却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吃瓜群众”的反感。
曾经使用的营销手法逐渐被观众识破,他们不再被煽动,生活中真正的苦痛和现实并没有在剧集里得到展现,理想中的故事总是充满了糖衣包裹的幻想。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的现代偶像剧豆瓣评分已经掉到4.3,60%的差评更是直指“营销诈骗”。
当《难哄》因性骚扰的情节遭到媒体批评时,网友们骂声不断。
他们质疑:“用女性遭遇的苦难来吸引眼球,却把霸道总裁塑造成救世主,这不是进步。
这是在玩弄情感,是对女性的全新PUA。”
观众已经开始用脚投票,纷纷将目光转向了短视频以及经典的老剧中。
譬如《父母爱情》的评分达到了9.5,观众更需要的,是真实和生活中的共鸣,而不是营销团队提供的“虚假进步”。
在《漫长的季节》中,范伟吃油条的五秒钟画面,就深深打动了观众,让人看到了下岗工人的尊严;《爱情神话》中的上海阿姨在菜市场的争吵,几个简单的台词就引爆了网络热搜。
这些案例清楚地表明,真实的力量远胜于同质化的套路。
真正希望国产剧进步的话,不应止步于追求热搜的短期效果,而是应当脚踏实地,不妨老老实实地拍一部普通人的生活——为房租而愁,以加班而崩溃,甚至自己报警抓流氓的生活情景,这才是观众真正渴望看到的。
《难哄》的失败不仅让观众失望,更向整个影视行业敲响了警钟。
当“终于体”沦为烂剧的通行证时,所透支的,不单单是观众的信任,更是整个产业未来的走向。
观众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傻子,他们期待的是真实的生活、人情冷暖和在困境中的挣扎,而不是空虚的热搜与无实质内容的剧集。
因此,国产剧若真想实现质变,就应当回归生活本身,展现那些生动的故事与真实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