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拓跋焘死得不体面。
一代雄主,手握北方百万疆土,战场上无数次死里逃生,最后却被一个宦官暗算,连墓碑上都没留个好名声。
更讽刺的是,杀他的那个宦官宗爱,前后干掉了北魏两任皇帝、一位太子,成了历史上少见的“太监连弑三帝”记录保持者。
皇帝杀大臣,大臣害皇帝,在北魏不是稀奇事。
但拓跋焘的死,绝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他这一生,杀伐决断,横扫北方,开疆拓土,没人能挡。
可惜,皇位的传承,反倒成了他的死穴。
北魏的天下,是靠马背打下来的。
拓跋焘16岁继位时,北方还是一片乱局,西有匈奴人的大夏,东有汉人建立的北燕,北有游牧强敌柔然,南边是一直想北上的刘宋。
换句话说,四面都是敌人,随时有人想要他的命。
但这位年轻的皇帝,骨子里带着祖辈拓跋珪、拓跋嗣的狠劲,根本不信邪。
他先是收拾了北方的宿敌柔然,把这个游牧帝国打得二十年不敢南下。
接着,他挥师西进,一举灭掉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夏,顺便给了匈奴王赫连昌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兵败被俘,最后丢了性命。
接下来的几年,他又马不停蹄地吞并北燕、北凉,彻底结束了北方的乱局,完成了自东汉以来北中国的首次统一。
历史书上写得很轻松,但实际上,每一场战役都是生死攸关,稍有不慎,他的北魏就可能步前秦苻坚的后尘。
可问题是,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
拓跋焘的战功无人能敌,可是到了治国这件事上,他显然没那么顺手。
他一直很信任一个人——崔浩,这位汉族士族出身的大臣,几乎成了他的军师。
从军事到政治,崔浩处处为他出谋划策,甚至连北魏的历史都由他来撰写。
但问题来了。
崔浩在史书里,毫不掩饰地把北魏的“黑历史”全都写了进去,还大大方方地刻在石碑上,摆在街头让百姓观摩。
鲜卑贵族们一看炸了锅,他们的祖先曾经是中原人眼里的“蛮族”,干过不少不光彩的事,现在全被翻出来示众,这不是故意让天下人笑话吗?
于是,一场针对崔浩的大清算开始了。
拓跋焘最终顶不住压力,亲手签下了崔浩的死刑令。
更惨的是,崔浩一家老小、亲戚朋友,甚至连他曾经扶持的汉族士族,全都被一锅端了。
杀完之后,拓跋焘后悔了,可惜已经晚了。
这件事让北魏的汉化进程受到了重创,也埋下了他和自己儿子拓跋晃之间的矛盾。
拓跋晃是个典型的“书生型”太子,性格儒雅,信奉佛教,身边围绕着一群汉族士人。
而拓跋焘是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后来甚至还发起了灭佛运动,一边打仗,一边砍庙里的铜佛铸兵器。
父子俩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夺嫡风波”。
北魏的皇位继承,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拓跋焘自己是靠着父亲的安排,顺利坐上皇位的。
但等到他自己做了皇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拓跋晃本来是太子,按照规矩,他会在成年后逐步接手政务,等拓跋焘去世后顺理成章地继位。
但问题是,拓跋焘越来越不信任这个儿子,甚至怀疑他在谋划什么。
450年,拓跋焘南下攻宋,拓跋晃留守北方。
这时候,太子党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希望加快太子的即位进程,甚至有人直接怂恿拓跋晃提前登基。
拓跋焘听到风声后,先是处理了一批“太子党”成员,接着把矛头对准了自己的儿子。
太子拓跋晃被囚禁,最终在极度的压力下死去。
官方的说法是忧惧而亡,但也有人说,他是被逼迫自尽的。
然而,拓跋焘并没有高兴太久。
太子的死,导致朝廷内部人心惶惶。
更糟糕的是,他身边的宦官宗爱开始蠢蠢欲动。
这位宦官之前一直低调行事,但在太子死后,他迅速掌握了宫廷内部的权力,并开始策划一次惊天政变。
452年,拓跋焘毫无防备地死在了宗爱的手里。
这位曾经在战场上屡战屡胜的皇帝,最终却倒在了自己身边最信任的宦官刀下。
更讽刺的是,宗爱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继续扶持、弑杀皇帝,短短几年间,让北魏的皇位成了一个“死亡席位”。
有人说,拓跋焘是个合格的开国皇帝,但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他统一了北方,打下了庞大的基业,却没能为这个国家找到一个稳固的继承人。
他用铁血手段扫平了敌人,却没能处理好自己身边的权力斗争。
北魏并没有因为他的死而衰亡,相反,它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汉化进程,最终在他的后代手中,彻底改变了鲜卑人的命运。
但拓跋焘的死,依然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皇帝之死之一。
历史没有假设,如果他当年能更信任自己的儿子,也许北魏的历史会完全不同。
但现实是,他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一个统一的北方,还有一个充满杀机的宫廷。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