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想当然地认为李白是主角,看了一会才发现高适才是主角。然后发现电影中的高适并不是历史上真正的高适,“白马银枪”的架式倒是有点像高思继。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高家枪”,和高适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真正的高家枪是“白马银枪”高思继,以及他的儿子高行周,孙子高怀德,这祖孙三代,个顶个都是一流名将。还有《岳飞传》里枪挑铁滑车的高宠,只不过他是演义人物。)
有些“书呆子”们引经据典,吹毛求疵给电影挑错。你们可拉倒吧,这是电影,又不是严谨的历史剧。难道非得把主角名字改为高一,而他的朋友叫李二,你们才能不挑刺?
李白和高适个性不一样,因此所选择的道路也不一样。
李白恃才傲物,高适脚踏实地。你有你的选择,我有我的方向。
电影中间部分关于李白入赘的问题,提出了哈姆雷特式提问:“to be or not to be?”
孟浩然说yes,但高适说no.
朋友间虽然看法不一致,但并不妨碍彼此的情谊。
求同存异,友好相处,朋友之间可以,国家之间也可以。
电影本身7.5分,但是,有那么多美好的诗句加持,因此再加1分,于是最终得分8.5分。(鼓掌!)
最后说一说我对中国古诗词的感受:从小就很喜欢,后来发生了一幕,我永远记得。那一天,读的是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不知不觉读出声来,而且读了一遍又一遍,在读到大概第二十遍的时候,突然间好像武林高手打通“任督”二脉时的那种感受。
听起来有点玄幻,但它真的发生了。
我自己对此的解释:从量变到质变,就在那一刻,它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我爱中华,爱它五千年的文化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