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为何要长征?原因竟是一个乞丐提供的绝密情报!

小西聊娱乐啊 2024-11-28 06:16:41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1934年10月的一天,在瑞金沙洲坝中共中央驻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握着几本破旧的字典,站在了周恩来总理面前。

谁能想到,这位形象邋遢的乞丐,竟然掌握着足以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绝密情报!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为了将这份机密情报安全送达,他不仅跋涉了八个县市,更是亲手砸掉了自己的四颗门牙。

这位舍己为党的无名英雄,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主人公——项与年同志。

说到项与年能获得这份绝密情报,背后可是有着一个厉害角色在暗中相助啊!

这位高人就是莫雄,表面上是蒋介石麾下的得力干将,暗地里却是我党的坚定支持者。

不得不说,这位莫将军真是深藏不露,不仅曾是国民革命军的师长,还在关键时刻救过蒋介石的命呢!

可谁能想到,正是这段近距离接触的经历,却让莫雄看清了蒋介石的真实面目。

当时的形势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地步,蒋介石正摩拳擦掌地准备实施一个"铁桶围剿"计划。

这哪是什么普通的围剿计划啊,简直就是一场灭顶之灾!

蒋介石直接调动了150万大军,而我们的红军总兵力还不到10万人,这悬殊的差距简直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莫雄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悄悄联系上了上海的地下党组织。

一开始,他甚至想直接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上海地下党组织的领导者李克农却有着更深远的考虑。

李克农当时说了一句特别有远见的话:"莫先生,您现在的位置对革命更有价值!"

就这样,莫雄开始了他惊心动魄的双面生活,在敌营中为革命事业默默付出。

好巧不巧,1933年10月,他被提拔为江西德安区专员兼保安剿共总司令,这可真是天助我党啊!

莫雄提供了这份绝密情报,但如何安全送到中央手中却成了一道难题。

项与年凭借自己在南洋的丰富经验,毅然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但这可不是请客吃饭那么简单,整个过程堪称是在刀尖上跳舞!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这么重要的情报要藏在哪儿呢?

经过一整夜的头脑风暴,三位同志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们用特制的药水,将情报的核心内容一点一滴地印在了四本普通的字典里。

这招玩得可真是高啊!谁能想到这看似普通的字典里,竟然藏着能让蒋介石气到跳脚的秘密?

但是光把情报藏好还不够,还得有个合适的身份来掩护。

起初,项与年化装成了一名教书先生,背着几本字典到处走动倒也不显眼。

可是这个身份很快就暴露出了问题,因为沿途的检查实在太严了。

这时候,项与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只见他捡起一块大石头,对着自己的嘴就是"咚咚"几下。

四颗门牙就这样被他生生地砸掉了,别说,这下造型还真是有那么几分乞丐的味道!

就这样,他成功地混入了乞丐群体中,开始了穿越八个县市的惊险之旅。

一路上,他要面对的可不仅仅是敌人的盘查,还有饥饿和疲惫的双重考验。

每经过一个检查站,项与年都要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时不时还得咿咿呀呀地说上两句。

那些执勤的士兵嫌他又脏又臭,连靠近都不愿意,更别说仔细检查他的行李了。

有一次,他差点被人认出来,幸好他演技在线,装疯卖傻地糊弄了过去。

就这样,项与年带着这份绝密情报,终于在1934年10月7日抵达了瑞金沙洲坝。

当周恩来同志从这个"乞丐"手中接过字典时,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一份价值连城的情报!

原来,蒋介石这次是玩真的,他不仅布下了密不透风的包围圈。

还在战略要地部署了大量地雷阵和碉堡,甚至连铁丝网都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整个区域。

这哪里是什么"围剿"啊,简直就是要把红军往死路上逼啊!

中共中央收到情报后,立刻意识到形势的危急。

毫不夸张地说,项与年这份情报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红军指明了生路!

中央当机立断,在10月10日的深夜,悄无声息地调动了八万余名将士。

你们猜怎么着?就在蒋介石摩拳擦掌准备收网的时候,红军主力已经偷偷开溜啦!

等到国民党的"铁桶计划"正式启动时,他们扑了个空,那叫一个尴尬啊。

听说当蒋介石得知这个消息后,气得差点把茶杯都砸了。

而此时的红军,已经悄然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

每当回忆起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毛主席总是感慨万千。

他说,如果没有这些隐藏在敌人内部的勇士们冒死传递情报,红军可能就遭遇了灭顶之灾。

项与年同志和莫雄将军的事迹,就像一面镜子,照亮了革命者的担当。

一个不惜砸掉自己门牙也要完成使命,一个甘愿隐姓埋名只为革命胜利。

这哪里是什么"无名英雄"啊,简直就是革命的"顶流"!

翻开《传承》和《档案时空》这些杂志,历史学家们对这段往事赞叹不已。

他们说,就是这样一份情报,竟然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这不禁让人想到一个问题:历史的车轮是如何被推动的?

有时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人选择,却能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发挥巨大作用。

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蝴蝶效应"吗?

今天,当我们重温这段历史时,不仅要记住那些惊心动魄的细节。

更要记住,正是千千万万个项与年这样的革命者,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托起了新中国的明天。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0

小西聊娱乐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