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白玉,是许多人对古代宫殿华丽程度的最早概念。那时候读到许多传奇小说,都觉得这种材料就是普遍意义上的玉,一度心神往之。
曲阳县位置(红圈处)
不过后来才知道汉白玉也是一种石材,就是白色的大理石。而今天要介绍的曲阳,就是我国汉白玉雕刻的起源,石雕生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方雕刻艺术的一支主流,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到今天仍在传承。
河北博物院中的“曲阳石雕”展厅
01
汉代-曲阳石雕怎么来的?
汉白玉其实就是白色大理石,而中国使用汉白玉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这种白色大理石被使用于宫殿建筑,基本上会被用作宫殿的石阶、护栏和柱础之类的东西,所谓“玉砌朱栏”就是由汉白玉来实现的。
清代的汉白玉建筑构件-螭首
古代文献和佛教白石造像记中所说的“玉石”、“白玉石”,指的都是这种“汉白玉”。值得注意的是,将这些石料用作石阶和护栏并不算是雕刻。汉代的石雕产业之所以兴盛,主要还是因为汉代崇尚厚葬的影响。
刘胜椁上的鎏金铜铺首 河北博物院藏
铺首最早是镶嵌在大门上供叩环而用的门饰,一般做成威猛的兽面状,有镇凶辟邪的寓意。以后,铜器、漆木器以及高规格的棺樟上也常装有铺首,全都装饰在棺椁之上,可见汉代崇尚厚葬
不过在西方,用这种“汉白玉”作为神像或人像的雕造材料,甚至作为城池、宫殿的建筑材料大概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比中国要早一些。
古罗马雕塑-狄奥尼索斯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让我们回到曲阳石雕,它的发展最早也是追溯到汉代,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用曲阳的黄山白石做墓碑、动物像以及石俑等雕刻了。
满城汉墓出土人俑
河北博物院藏
满城汉墓中出土的五件汉白玉男女俑就是曲阳石雕,这些石俑均呈跪坐姿态,双手下垂拢于腹前,其五官、衣纹和身体轮廓雕刻的简单朴质,神形兼合,气韵生动,古拙而厚重,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为久远的曲阳石雕作品。
据《曲阳县志》记载,
黄山自古出白石,可为碑志诸物,故环山诸村多石工。
从这里就能看出,石雕艺术之所以能在曲阳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和曲阳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充足的石料资源是分不开的。
曲阳在河北保定的西南部,太行山的东麓,因其地处古北岳恒山(今大茂山)弯曲的阳面而得名。说到阳面可能会有人不太熟悉,古话说得好,山南水北谓之阳。所谓的阳面,其实就是南面。
曲阳北岳庙-德宁殿
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载曲阳方位的句子:
城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
曲阳地处古燕赵地区,是中原通往山西和塞外北疆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的发展和北岳恒山及北岳庙的祭典是密不可分的,从汉武帝开始,就已经有祭祀北岳庙的传统了。
北岳庙陈列中佛像背屏上的千佛造像,也是曲阳石雕作品
据《曲阳县志》和北岳庙碑刻记载,自汉代至明代,皇帝及其遣官到北岳庙祭祀多达300余次。祭典给曲阳带来了人口,人口带来了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曲阳石雕兴盛起来,也是理所应当。
现在还在举行的北岳庙祭典
02
发展-魏晋南北朝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造像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曲阳当然也赶上了这个“时髦”。
在曲阳的修德寺遗址出土了2200多件石造像,其中有北朝时期确切纪年年款的就有110多件。这些造像多为高20-30厘米的小型纪年造像,以弥勒、观音、释迦佛的造像为多。在造像手法上,主要是以地方特点为主,平民造像的倾向明显。
修德寺塔
始建于隋代,宋代修缮
北魏、东魏
这座交脚弥勒菩萨像是北魏的,手印和背光都有残毁,面容安详,衣纹流畅,腰部束有一根博带,是典型的北魏造像风格。身后的背光上左右各有一个小佛,弥勒身下还有两只猛兽。不仅如此,佛座上的雕刻也十分精细,人形兽形皆备。
北魏交脚弥勒菩萨
河北博物院藏 修德寺遗址出土
这一尊是释迦牟尼佛坐像,单跏趺坐在台上,一手无畏印一手与愿印,面容含笑,顶髻上有划刻纹,僧衣下摆层层叠叠,也是典型的北魏风格,背光装饰火焰纹。
北魏释迦牟尼坐像
河北博物院藏 修德寺遗址出土
这两座一佛二菩萨式的合龛就更精美了,从石料本身来说,这两组造像的石料看起来更为莹润玉化。
东魏阿弥陀佛立像
河北博物院藏 唐县大寺城涧村出土
这一尊的背光上甚至还有六个飞舞的天人,佛座下还有猛兽,背面有刻上去的纪年。
东魏张道明夫妻造阿弥陀佛立像
河北博物院藏
这些造像大多出自修德寺遗址,这座遗址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集中发掘的,出土了北魏至隋唐时期石刻造像2200余件。
东魏张道明夫妻造阿弥陀佛立像铭文
内容:武定八年(550年)岁次口午三月卅日丁X,冀州勃海县清信士佛弟子张道明夫妻造白玉像一区(躯),上为忘(亡)父母、既身夫妻、后忘(亡)男女,见在女二人,愿使忘(亡)者托生西方,恒得安乐之处,见存者使受(寿)命延长,求无X难,愿从心所求如意。
在这批造像中,纪年造像共247件,最早的为北魏神龟三年 (520) 造像,最晚的为唐代天宝五年 (746) 造像。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中。
北齐
再来就是北齐了,首先是这三尊佛像,出自幽居寺。说是“佛像”可能也不尽然,毕竟里面只有一尊有佛头,其余两尊的佛头都被人盗走,至今下落不明。
幽居寺三尊像
其实中间这尊像的佛头也被盗过,只是兜兜转转,转到了中国台湾佛光寺的住持星云大师手中,多方辗转才物归原主。这也是缘法使然,如今佛像完整,哪怕只有一尊完整,也是幸事一件。
唯一完整的主尊像
接下来看看这一组释迦牟尼说法像,它出自临漳邺城遗址。在北齐,佛教发展盛极一时,仅邺城就有大寺4000余所,僧尼8万余人。邺城曾出土有大量精美的佛教造像,质量上乘,工艺精湛。
北齐释迦牟尼说法像
河北博物院藏
这件释迦说法像就是其中的一件。北齐时期,以菩提双树、宝塔、盘龙、飞天、双狮、力士、博山炉等元素组合的背屏式佛像广为流行,成为曲阳造像的经典式样,极具地方特色。
北齐释迦牟尼说法像(背面)
河北博物院藏
这几座造像也出自前文提到的修德寺。这座立像虽然佛头已经没了,仅仅佛身也相当美,“曹衣出水”的风格修饰得整个佛身更加圆润流畅。
北齐佛身
河北博物院藏
这件双思惟菩萨像,左右对称的构图让人十分赏心悦目,就是左边佛座下狮子的爪子相当不老实,可以说是逼疯强迫症了。
北齐双思惟菩萨像
河北博物院藏
还有这一尊相当有意思,叫做邸娥造思惟菩萨坐像,其他部分已佚,只留下菩萨的双腿,佛手还连在佛脚上。
邸娥造思惟菩萨坐像
河北博物院
这个菩萨头像是邺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的,面部圆润,表情慈祥,尤其是鼻子的细节相当精致,还有个优雅的“微笑唇”。
北齐佛头
河北博物院藏
03
隋唐-五代
隋唐至五代,曲阳石雕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期。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艺术水平当然也会相应地提高。
此时期佛教造像依然为主流创作题材,优雅自然和健康丰腴的风格成为了当时工匠们比较喜欢用在石雕上的风格。修德寺遗址出土的隋唐纪年造像就有85件, 证明当时的曲阳已成为了我国北方佛教造像的雕造中心。
隋思惟菩萨像
河北博物院藏
此外,北岳庙中也收藏有许多此时期技艺精湛的作品, 如佛像、观音菩萨、阿难、迦叶、武士、石虎、盘龙灯等。
北岳庙中的建筑构件
这一部分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倒不是隋唐的佛教造像,而是从五代王处直墓中出土的两件浮雕。
五代王处直墓墓志及四神志盖
王处直墓中出土青石墓志一盒,由志盖和志石组成。志盖为孟顶方型,盖顶刻篆书“唐故易定祁等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北平王太原郡王公府君墓志铭”六行三十六字,四刹彩绘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并施彩绘。志石刻行楷47行,1966字,叙述王处直的家世和生平,并歌颂了他的政绩
先来说说王处直这人吧,他是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末五代时期的“军阀”,义武军节度使王处存的弟弟。他的一生还挺精彩,早年当过易、祁二州的刺史。乾宁二年(895年)出任义武军后院中军都知兵马使。
王处直家族世系表
到了光化三年(900年),投降朱温,继任了义武军节度使,还被封为太原王。朱温称帝建梁后,他又受封称为北平郡王。
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开平四年(910年)又归降晋王李存勖,但有趣的是他并没有完全归降,还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成为北方重要的割据势力。直到龙德元年(921年)底,他的养子王都发动兵变,他也被养子囚禁而死。
五代彩绘奉侍浮雕
河北博物院藏
让我们说回这些浮雕哈,首先是这一幅彩绘奉侍浮雕。奉侍图由十四人组成。侍女手持壶、托盏、障扇、方盒、拂尘等各种日常生活用具,衣裙飘逸,充满动感。
奉侍图细节,左上部就是障扇
其他的东西都还算日常,只有这个障扇不太熟悉。
《步辇图》中的障扇,仕女手中所持就是
障扇呢是古代用来障尘遮日的一种仪仗用品,最开始的时候是作为贵族或帝王的仪仗用的,后来变成民间在婚嫁时用的仪仗。
奉侍图细节
另一幅浮雕是彩绘散乐浮雕,这幅散乐图有十五个人。乐伎丰腴圆润,均梳高髻,簪珠花,着长裙、披帛巾,持笛、琵琶、响板、箜篌等乐器。司仪戴幞头,持长杆指挥众女合奏,前面还有两个孝子。
五代彩绘散乐浮雕
河北博物院藏
诶,刚才的奉侍图您可能会觉得差点意思,但这幅散乐图就不一样了,各式各样的乐器都快能比得上敦煌壁画了,而且散乐图中的人基本上动势都比奉侍图大,就给人一种散乐图是GIF,而奉侍图是JPG的感觉。
散乐图细节-击鼓
总体来说,这两幅图中的人物都还保留着一些唐风,体态丰腴,面部也是唐人的特征,服饰也以齐胸襦裙居多,这是典型的唐制服装。
散乐图细节-吹笛
04
平缓-宋辽金元
再往后走到宋元,曲阳石雕的发展就进入了平缓期。不论是数量上还是在工艺水平上, 都远不及隋唐两朝,甚至比不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自宋代开始,曲阳石造像的风格初露世俗化倾向,到明代尤为明显。
元彩绘罗汉像
河北博物院藏
不过宋代曲阳石雕的领域开始逐渐拓宽,不仅有传统的佛教题材,还出现了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还首次出现道教题材的作品。 宋辽金元造像大多是罗汉,就像前文中提到的,这个时期曲阳石雕的发展进入了平缓期,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有所下降。
不过在元代,技艺高超的曲阳石雕艺人在元大都的兴建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建筑构件-螭首 张北县元中都遗址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以上文中所出现的曲阳石雕作品大多都收藏在河北博物院,如果有时间,去到博物馆观赏实物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05
传承有序-现在
曲阳石雕是一门老手艺,可贵的是到了今天它仍然没有失传,现在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了。
曲阳雕刻学校一隅
新中国成立后,曲阳雕刻走上了复兴之路。1952年10月,曲阳十几名雕刻艺人被选调到北京,负责纪念碑浮雕的主雕任务。
新中国的曲阳石雕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完工之后,北京市政府遵照周总理的指示,以参加纪念碑建设工程的曲阳雕刻艺人为骨干力量成立了北京市建筑艺术雕刻厂,这为曲阳雕刻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
人民英雄纪念碑石雕细节
04
结语
如果将整个中国历史比作夜晚的天幕,古老的技艺、秀美的佛像以及静默的建筑构件正是夜幕下华彩的故事,它们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也讲述着历史洪流中工匠们的故事,它们在夜幕中登基,做了晚风与月光的君王,直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