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70岁的老伴突然走了,全家陷入了无尽的悲伤。
儿子儿媳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沉重,帮忙整理老伴的遗物。
在那一刻,儿媳低声问道:“这个金镯子我能留下来做个纪念吗?”
儿子皱了皱眉头,脸色难看,说:“这是你买的吗?
谁买的留给谁,这叫物归原主。”这一句话让空气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儿媳嘟囔了一句:“我知道是大姐买的,这不是她嫁得远吗?”
我在客厅坐着,假装没听见。
老伴都走了,留下的遗物,儿媳想要就让她留下吧。
可是儿子不肯罢休:“这是我姐送给妈的,还是一对,按照现在的金价,好几万呢!”儿媳立刻沉默了,我知道她那点小心思,无非是想要留个纪念。
我只有两个孩子,女儿是老大,嫁得远,一年也难得回一次。
每次女儿回来,总是给家里每个人都带礼物,当然少不了儿媳那一份。
女儿总说在外地生活不容易,家里主要是儿子儿媳在照顾我们。
但事实上,即使我们住得近,儿子一家也都是受了我们的恩惠。
平时除了早饭,中午和晚饭都是在我们家解决,孙子从小的各种费用也是我们承担。
儿媳下岗后做了点小生意,老伴帮着看店。
我呢?
十几年来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十年前,女儿为老伴庆祝60岁生日,送了一对金手镯。
每只50克,那时黄金才248一克,两只也有两万多。
之后女儿给我买了个金戒指,我觉得没多大用处,就用红绳挂在枕头下,图个辟邪。
老伴去世前,经常调侃说给儿媳“打工”这么多年,儿媳啥也没送过她。
我总帮儿媳解释,说她已经做得很好,一年四季的衣服、日常用品,都是她惦记着。
老伴病重那几天,儿媳关了小店,整天在医院陪护。
虽然女儿心里难过得很,但毕竟住得远,只能匆匆赶回来帮忙。
老伴过世后,后事也是儿媳在打理,儿子和女儿都失了魂一样,不知道该干什么。
当儿子儿媳整理老伴东西时,看到了那对金手镯,儿媳想留下,儿子不肯。
我也不想涉足子女间的矛盾,叫醒女儿解决这个问题。
女儿一进卧室,儿子就把金镯子的盒子塞到她手里:“姐,这是你送给老妈的礼物,你留着做纪念吧!”
女儿打开盒子,一看是多年前的金手镯,眼泪刷刷地流。
她随手拿起金镯子,走到儿媳跟前,把两个金镯子戴在儿媳手上:“小红,这是咱妈留下来的,不嫌弃,你就戴着。”儿媳惊呆了,金镯子现在值好几万,怎么能要?
女儿眼泪哗啦哗啦地说:“这是妈的意思,也是她唯一传给你的东西。”儿媳抱着女儿说了很多感人的话,恳求女儿放心,说会好好照顾我。
温暖的结局:家庭的和谐与温情最终,儿媳戴上了那对金镯子,所有的争执化解在泪水和拥抱中。
儿子儿媳提议让我搬到他们家住,把我这老房子重新装修一番。
儿子说:“这样彼此好相互照应,也能给父亲一个温暖的晚年生活。”
家人之间,最难的就是相互理解。
女儿从不计较自己付出,儿媳也不算计自己的劳累。
子女都愿意为家庭和睦奉献自己,老人才能真正心安,享受生活的快乐。
故事到这里结束,一家人的和解让人倍感温暖。
家庭的和睦,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与体谅之上的。
这份温情不需要多么隆重的仪式,或许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举动,就能让人感受到亲情的力量。
当家的老人物归原主,也正是把一份深沉的爱传递给下一代,愿大家都能在爱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