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在位六十多年,打了很多仗,号称十全功夫。因此自诩为“十全老人”。
两次平定准噶尔,一次平定回部,两次金川之役等战绩。其中,最让乾隆上心的是平定准噶尔部。那么,乾隆为何一定要平定准噶尔呢?康雍都未能完全平定的准噶尔,为何乾隆能成功平定呢?

从秦汉时期的匈奴,到隋唐时期的突厥,到元朝时期,再到明清时期以蒙古族为主的游牧民族,曾经建立了强大的元朝。
但随着朱元璋建立明朝,蒙古势力退出了中原,期间因各个部落造反挑拨离间,中间也有分化瓦解,分化成:漠北蒙古、漠南蒙古、漠西蒙古三部落。
清初康熙时期,经过康熙的努力,清朝击败了西部的准噶尔部割据势力。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臣服于清朝。
噶尔丹在位时,统一蒙古部落,军事扩张,甚至还实行外交政策,将准噶尔汗国打造成一个极为强盛的政权。
在康熙时期,准噶尔部并没有被完全彻底击溃,仍保存着强大的实力。

同时,随着势力壮大,准噶尔与清廷爆发激烈的战争,从康熙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雍正时期,和乾隆时期。直到乾隆时期,这场战争才得以结束。
那么,为什么清朝要经过三代皇帝的努力,不惜血本都要坚持这场战争?而不是像明朝那样退守长城以南呢?清朝与准噶尔到底要争夺什么呢?
其实原因有三:
第一,争夺对蒙古地区掌握权。
其实,准噶尔的政权发展主要是一统,重现当初成吉思汗时代的盛况。
当时噶尔丹野心勃勃,他一心想入主中原,想成为成吉思汗那样的人物,于是开始一统各部落,完成内部整合后,准噶尔政权便挥师向东进攻喀尔喀蒙古各部,追亡逐逃,向南进入内蒙古一带,直至距离京师仅五百余公里的乌兰布通地区。

面对这种局面,清朝不得不出兵,与噶尔丹大战于乌兰布通。对清朝来说,笼络与利用蒙古力量是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就已形成,并在整个清代一以贯之的国家战略。
清朝能够入主中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蒙古人的支持。在清朝八旗军队中,除了八旗满洲之外,还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所以对清朝来说,如果蒙古地区不稳定,那就是给清廷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所以必须争夺到蒙古地区的掌控权。
第二,争夺西藏及黄教的掌控权。
最后一个蒙古大汗是林丹汗,他败亡后,蒙古诸部全都信奉了黄教。清朝在皇太极时期,也曾做出了尊奉黄教的决策,直至清末,崇黄教以安抚众蒙古一直被清朝视为重要战略。
噶尔丹自幼跟随五世达赖长大,深受其影响。黄教的发源地在西藏,所以清朝和准噶尔部都想争夺对西藏的控制权。因此,清朝与准噶尔政权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

相比而言,清朝在入主中原后,其军事实力,以及能够获得的各种资源要远大于准噶尔。
但由于清、准之间距离窎远,接仗不易,双方攻灭对方都并非易事,战争胜负并不是一两场战斗或战役能够决定的。
所以,在康熙时期,康熙几次亲征准噶尔,也好几次击溃了噶尔丹,但准噶尔实力依然雄厚,所以,清朝的军事力量还无法攻入天山地区。
雍正时期,又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筹备,再次派精兵打击准噶尔,但出师不利,却在和通泊之战中遭遇惨败。
虽然随后清军以喀尔喀蒙古的力量击溃准噶尔军,挽回一局,可是人力和物力都消耗得无力再继续对抗,所以,不得不与准噶尔谈判停战。
因此,清朝和准噶尔之战一直是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最终准噶尔成清朝最大的隐患。

到乾隆时期,乾隆的运气很好,他终于抓住一次千载难逢的时机。天灾人祸不断地降临在准噶尔汗国中。
一来遭遇了罕见的天灾,导致准噶尔粮食缺乏,牲畜大量被冻死。
二来准噶尔部出现诸子纷争与势力分裂,达瓦齐获得政权大汗地位后,准噶尔部有诸多部众投附了清朝。
曾与达瓦齐结盟后又反目成仇的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也向清朝投降。这给了乾隆统一天山南北的机会。

再就是还有一个很关键原因,他很崇拜皇祖父,他想以此不辜负皇祖父对他的期望。
乾隆经常说,自己自幼被皇祖父康熙养育宫中,深得皇祖父宠爱。其实弘历被康熙帝接到宫中,祖孙相处的时间不过半年多,康熙就病逝了。
被皇祖父养在宫中的也并非仅弘历一人。还有另一个最受康熙宠爱且年龄更长的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
胤礽当太子四十余年,弘皙早就在宫中、在康熙帝身边,与皇祖父相伴的时间要远长于弘历。胤礽太子地位虽被废,但并没有影响康熙帝对弘皙的感情。

整个雍正时期,严苛的雍正帝也仍然礼遇胤礽、弘皙父子,不但解除圈禁,还封他们为亲王、郡王。但雍正去世后,对新继位的乾隆来说,虽然帝位无虞,仍面临着一种合法性的问题。虽说胤礽已去世,但儿子弘皙的存在难免会让宗室之中很多弘字辈的叔伯兄弟议论纷纷。
所以,对已经25岁的乾隆来说,不断强调与康熙的亲密关系,就成为他应对宗室诸兄弟的重要武器。另外,只要康熙年间提倡做的事,乾隆都会放在心上,由此标榜自己和皇祖父康熙很像。
所以在乾隆二十年,乾隆决定出兵讨伐准噶尔部。

当乾隆提出出兵西北的时候,朝中文武百官都表示非常地担忧,尤其是觉得粮草问题不好解决。
但乾隆决心已下,说干就干,于是派出清朝的主力部队进行远征,分两路,一边负责筹备粮草,一边往前线派兵。
清军到达新疆的伊犁以后,几乎兵不血刃占领了伊犁。然而,达瓦齐势力被消灭后,准噶尔部并未消停。
之前投降过清军的阿睦尔撒纳再次反叛,继续带兵袭击守疆将领,清朝不得不再次派军入疆作战。由于阿睦尔撒纳短缺粮饷,加上瘟疫流行,军事力量也大大减弱,所以在清军主力面前他的力量不过是乌合之众。
因此,清朝的第力部队攻上来了,于是就一路狂奔,溃散而去。为乌什阿奇木伯克霍吉斯擒获,俘送京师。乾隆亲自到午门受降。

就这样持续三年的乾隆平定准噶尔之役和持续70余年的清准之战终告结束。
平定准噶尔之后,清军鞍马未解,于乾隆二十三年挥戈南下,兵锋直指回疆。经过一年多的艰苦作战,清军击败了天山南路叛乱的大小和卓。之后清朝在天山南北设置了伊犁将军、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等驻防大臣,建立起一套稳定的军府体制。
其实,西域一直被认为对中原极具战略意义,是中原王朝遏制、包抄北方游牧民族势力的重要依靠力量。汉唐以来,历代中原王朝多次用兵西域,将实力扩展到帕米尔高原一带。
然而,由于路途太过遥远,供给保障艰难,难以长期地大规模驻军,所设置的都护府大多仅能维系几十年。
元朝虽然武力强大,但分封制下的汗国与主要中心关系也很快疏远了。清朝则彻底解决了西域地区距离遥远造成的治理困难问题。依靠内地强大的、源源不断的物质资源和后勤补给,乾隆完成了西北用兵。

另外,清军在攻占伊犁后,曾入哈萨克境内追击阿睦尔撒纳,但很快撤出。哈萨克阿布赉汗见清军兵锋正盛,也曾表示“情愿以哈萨克全部归顺,永为大皇帝臣仆”。
但乾隆认为,哈萨克与内属的喀尔喀、厄鲁特背景不同,无须也不应纳入中国版图,而宜以外藩属国相待。
战争结束后,清朝建立起一套以伊犁将军为核心的军府治理体系,并实行各省支援新疆的协济制度,以解决财政问题,又大力推行屯田和移民实边政策,以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百余年后,清朝乘左宗棠重新收复新疆之际,在新疆建立行省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国家治理体系。
即使如此,100年后,罗刹觊觎新疆,中国还是丢掉了伊犁以外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其实,促使乾隆下决心平定准噶尔的,应该是形势所迫,当时康熙虽说击败了西部的准噶尔部割据势力,但并没有完全彻底击溃,噶尔丹那支骑士依然保存实力。到雍正年间,清朝一直处于下风,不得不谈判停战。到乾隆时期,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乾隆为承继父辈战绩,加上形势所迫,所以决定出兵平定准噶尔,成了他继任初期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