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为何城池再难打也要坚持攻打,为什么不选择绕过去?
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要向大家解释一件事情,那就是并非所有的战役都是要坚持打一座城池,有许多著名的战役都是使用“绕开”这个原理的。
比如说三国时期,打出三个月灭亡蜀汉的“奇迹战役”的邓艾,他选择的就是偷偷渡过阴平,避过了剑阁关,只去“黄龙府”成都。
又比如说明成祖朱棣时期,长途跋涉绕过了济南防线,最终直击南京首府。
还有皇太极时期,这位英明一世的将领也曾经做过类似的部署:避开关宁锦防线,直接击溃了北京城,使得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退无可退,乱作一团。
这些案例都清晰且明确地表明:在中国古代的军事斗争之中,绕过敌方的军事要塞,直取敌方首府是可以行得通的。
但是这么做仅限于“奇技”之中,并不可以多次使用。
因为不顾自身条件以及敌方问题,冒然绕城而过,相当于把自己的后背交给了敌人。
这样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1.交通补给问题。“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每一次战争都是综合国力的比拼,都是国家各个方面的较量,冒然深入敌后,补给线势必过长,这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补给问题。
如果敌军切断补给线,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没有补给的军队战斗力会急剧下降,轻则不战自乱,丧失反抗能力;更为严重的是会发生军队哗变,给对方送去一份大礼。
2.前后夹击问题。如果能绕过军事要地,直捣“黄龙府”,达到奇袭的目的自然是皆大欢喜,惊世之战。
但万一失败了,没有打下来,后果就会变得极为尴尬。
这个时候的“奇技”就会变成“拙术”,己方很有可能会面临前后夹击的局面,最终全军覆没。
比如三国时期有名的“马谡丢街亭”,当时的街亭虽然绝对算不上什么经济中心,更称不上什么政治重镇。
但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而且是粮草运输线路上的重要据点。
如果大将张郃想要越过这里攻打诸葛亮的岐山大军,势必就会遭到马谡的背后袭击。
再不济,马谡可以截断张郃的补给线,然后慢慢耗死他们。
所以说,上述的情况仅仅局限于“奇技”之中,邓艾灭蜀之所以能成功,运气占了很大的成分。
如果当时的蜀汉后主刘禅愿意与国家共存亡,誓死抵抗,那么姜维就可以带着蜀国外围的大军前来擒王。
此时的战局会被扭转,邓艾的处境由绝对优势,变为了前后夹击,处境凶险。
那么古代为什么总喜欢把城池打下来呢?
无论任何时期,一场战争都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后勤的保障在一场战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古代交通极度不发达,所以一个大型城市往往是一个地区的“绝对中心”。
它不仅经济繁荣,而且城池内会有大量的粮草辎重、军事器械。
攻占下这样的一座城池,好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占据城池之后,城中的财物、金钱都可以用来赏赐三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士气。
曹操攻占汉中之后,张鲁三十多年搜刮的民脂民膏都被曹操拉到了邺城。
刘备占领成都后,也是用原先益州牧刘璋留下的积蓄犒劳的三军。
2.政治目的城市在中国古代一般是一个地区的“绝对中心”,攻占城池,可以给敌人心理上带来极大的压力,更可以起到威慑作用。
襄樊之战中,关羽还没有真正完全攻占樊城,就已经做到“威震华夏”了,吓得曹操已经准备好了迁都。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关羽真的攻占了樊城,蜀军可以迅速发兵许都,曹操面临的就是老家被偷的风险。
而且不仅是古代,近现代战争中也往往要轰炸对方的城市,破坏敌国的经济命脉,击垮他们的反抗意志,进而达到摧毁敌国的目的。
综上所述,攻占一个重要城池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是非常之大的,任何意义上都是如此。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三国志》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