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居城市,身心俱疲,此时,总会扣问归处。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真正的归处,不过一个院子。
有间院子,让天地缩成方寸,让灵魂得以舒展。院子,是疲惫生活的解药。

中国人向来讲究“天人合一”,最懂得把自然请入生活。院子不大,却容得下四时更替。
春日,晨雾未散,竹筛里的陈皮已泛起金边;夏夜,暴雨敲打瓦当,窗前却飘来阵阵茉莉清香;
秋深时,柿子坠弯枝头,风气,掉落地上,惊起三两只麻雀;冬雪时,雪压竹的脆响,和炭炉上煮茶的咕嘟声混成二重唱。

院子教会现代人,四时有序,不再从电子屏幕上看时间,而是而是从花开花谢里知春秋,从风起叶落中晓寒暑。
院子教人慢下来,也教人看得见。看花落,看风来,看光影在墙角走过一天。它不喧哗,却默默把天地的诗意,写进生活的每一页。

在中国古人的生活美学里,真正的“闲”并非无事可做,而是身心皆安,心有余裕。
明代画家孙克弘的《林下清课图》所绘的,正是这种闲适日常的真实写照:礼佛、烹茶、展画、焚香……日常之中皆雅致,处处尽显审美。
有个院子,可以将情趣根植于生活,将审美化融于琐碎,于不经意中营造出人与自然、物与心的和谐共处,让人卸下疲惫,便有余力感受生活的细微之美。

在院中,扫落叶不只是打扫,而是一场与季节的对话;煮茶也不只是饮水,而是让时间慢下来,和自己坐一会儿。
闲,不是逃离喧嚣,而是在平常中修得一份从容;雅,也不是矫饰的姿态,而是内心澄明后的自然而然。
院子里的风雅,是被时间细细磨出来的,是在一次次抬头望天、低头看花中慢慢长出来的。它教人懂得,真正的审美不是远离烟火,而是在烟火里拾得诗意。
在这样的院子里,生活不再只是奔赴与谋生,还有了静静流淌的意味与价值。生活的精致不在外表,而在“人在草木间,心在尘世外”的安然与自得。

院中有光,时光温软
院子,不止是居所的延伸,更是时间的容器。它接纳我们的喜怒哀乐,也包容生活的风霜雨雪。
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来,洒在青石板上,也洒在心里。傍晚斜阳映红一墙光影,一壶热茶、一碟瓜子,就是人间最安稳的时光。

日子在院子里,不再是被推着赶路的行程单,而是脚踏实地的、可以细细打理的生活。哪怕是修一段篱笆、拈几枝花、抹一盏灯,也都不急不缓,自成风景。
更重要的是,它让人重新找到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手机可以放下,脚步可以放慢,心也终于被听见。那些被城市裹挟、被忙碌稀释的情感,也可在院子的清风里慢慢沉淀,重新澄明。

不是所有的住所都有温度,但有院子的生活,大抵都有光。
院外,是世界;院内,是自己。愿有个院子,用一片落叶接住整个秋天,凭四叠院墙安放所有月光。

- End -
来源|黛青,图片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