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不仅是我们童年的回忆,也是毛阿敏在1991年香港"八一晚会"上演唱的歌曲。
但你可能想不到,这几句看似毫无逻辑的歌词,居然在32年前,将中国的重要军事机密,暴露给了全世界。
如此简单易懂的童谣,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掷的那两颗原子弹,宛如两声震撼世界的巨响,让全球都真切见识到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也深深刺痛了中国高层的心。
他们清醒地意识到,核武器对于一个国家的主权、安全与地位,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于是,在1955年,进行核武器研究的绝密计划,悄然在华夏大地启动。

由于核武器研究伴随着极高的危险性,试验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难以估量的灾难后果,所以寻找一个隐秘且远离人群聚居地的理想之所,成为当务之急。
起初,敦煌进入了选址视野,那里的广袤与荒芜看似契合要求。

可敦煌承载着千年华夏文明的厚重底蕴,无数珍贵的古代遗迹星罗棋布,一旦在此开展核试验,这些不可复制的瑰宝必将毁于一旦。
关键时刻,肩负重任的张蕴钰将军挺身而出,他带领团队,风餐露宿,踏遍大江南北,最终慧眼独具,选定了新疆罗布泊这片神秘而荒芜的土地,就此马兰基地应运而生。

基地初建之时,条件之艰苦超乎想象,战士们千里迢迢奔赴而来,迎接他们的却只有那满是黄沙的沙漠。
为了尽快让科研人员进行对应的实验,将士们不顾高原反应导致的头痛欲裂、呼吸困难,开始建设起对应的场所。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风沙迷眼时常出现,他们就眯着眼继续干;高温炙烤,汗水湿透衣衫,他们也未曾停歇;严寒刺骨,手脚麻木,他们咬着牙坚持。

住所总算勉强建成,科研人员陆续进驻,但是因为物资匮乏的原因,将士们与科研人们吃的只有馒头咸菜,饮用水源更是糟糕透顶,蚊虫滋生其中,水面上常常泛起令人作呕的涟漪。
但为了心中的核事业,大家默默忍受,毫无怨言。

在研究过程中,因长期营养不良,科研人员们身体频频亮起红灯,流鼻血、贫血、夜盲等症状屡见不鲜,但面对这些,他们眼神中的光芒从未黯淡,脚步从未停歇。
屋漏偏逢连夜雨,1958年,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苏联与我国翻脸。
次年,苏联专家全部撤离,走之前,他们冷酷无情地销毁了所有相关资料,我国原子弹研究瞬间陷入僵局,停滞不前。

但中国科学家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们没有被打倒,从零开始,一头扎进资料室,扎根实验室,攻克铀矿开采、浓缩铀提炼等一道道技术难关。
直到1964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邱小姐”惊艳问世,紧接着,试爆工作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

可由于没有大型轰炸机,众人集思广益,决定建造一座高塔,短短数月,一座高达102米的铁塔拔地而起,众人齐心协力,小心翼翼地将原子弹安置于塔顶。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引爆,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着中国核力量的诞生,也为无数马兰人的艰辛付出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试爆成功的喜悦如同一束强光,短暂地驱散了多年来笼罩在科研人员心头的阴霾,但保密的重任随即又沉甸甸地压了下来。
为了确保国家核事业的绝对安全,短期内,这个承载着无数荣光与艰辛的地方绝不能对外公布,那些英雄们的名字、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只能被尘封在基地的漫漫黄沙之下。
然而,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为了铭记这些为我国核试验倾尽心血、无私奉献的马兰英雄,《马兰谣》应运而生。

《马兰谣》的歌词中的每一句看似简单的童谣,实则暗藏玄机。
歌词中的“小皮球”,原来是科研人员对圆润可爱的原子弹“邱小姐”的昵称。

“架脚踢”,生动描绘出那座用于“塔爆试验”、高耸入云的102米铁塔,它静静矗立,见证了历史的关键时刻。
“马兰开花”,“马兰”二字直白地点出核试验基地之名,而“开花”则形象地展现出原子弹爆炸时那如繁花盛放般壮丽的蘑菇云。
“二十一”,背后是“总装备部第21试验训练基地”的庄重代号。

“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这串熟悉又神秘的数字,指向的是马兰基地至关重要的28号信箱256号和257号分箱。
就这样,《马兰谣》带着特殊的使命,在民间悄然流传开来。

起初,国内民众大多只是被它欢快的旋律吸引,闲暇之时随口哼唱,用以打发时光、增添生活的乐趣,但并不知晓其中隐藏的深意。
直到1992年,那个特殊的年份,毛阿敏接到上级指令,登上“八一晚会”的璀璨舞台,深情唱响这首《马兰谣》。

她婉转的歌声,穿透屏幕,传向大江南北,旨在弘扬科研人员的伟大奉献精神,唤起国人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敬意。
现状如今,岁月悠悠,毛阿敏渐渐淡出舞台中心,专注于家庭的温馨港湾,偶尔现身演出,风采依旧,状态良好。
而《马兰谣》依旧传唱不衰,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时刻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那些在荒芜中铸就辉煌、为祖国核事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
参考文献红星新闻——2023-10-16《这首人尽皆知的童谣,竟是我国首颗原子弹的密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