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坏了一部分,剩下的究竟还能不能吃?原来以前都做错了

嘉慧浏览趣事 2025-04-12 22:02:39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刚买回来的水果,表面不经意间烂了一小块。扔掉吧,觉得实在可惜,毕竟是花了钱的;可要是吃下去,心里又难免有些担忧,生怕对身体有害。那么,这烂了一点的水果,究竟还能不能吃呢?

水果出现腐烂的情况,主要有三个原因:机械性损伤、冻伤以及真菌侵染引起的霉变腐烂。不同的腐烂原因,对应着不同的处理方式,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健康风险。

先来说说机械性损伤。在水果的采收、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它们可能会受到挤压、跌撞和磨损,导致果实细胞被挤破。这时,细胞中原本无色的酚类物质与空气接触后,会被氧化成有色的醌类。

这种情况下,水果摸起来会有些软,表面出现棕色或黑色的斑点,其口感和外观都会受到影响。但这种损伤属于理化性质的变化,在短时间内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只是卖相不太好而已。所以,只要把受损的部位切除,剩下的部分还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冻伤与机械损伤有相似之处。当水果处于低温环境时,其内部酶的活性会降低,代谢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水果变褐、变黑。如果温度进一步降低,水果内的部分水分会结冰膨胀,破坏细胞结构。这样的水果通常会变软、褶皱,看起来像是烂了,但实际上这只是冻害。

虽然冻害会使水果的口感和风味有所下降,但在短时间内,它仍然是可以安全食用的。由此可见,碰伤或冻伤的水果,只要及时切除受损部位,短期内食用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我们在前面的描述中一直强调“短时间内”这个条件。因为无论是机械损伤还是冻伤的水果,其表面的伤口很容易成为微生物滋生的温床。如果不尽快吃掉,就极有可能继发真菌感染。而真菌感染,就是我们需要重点警惕的水果腐烂方式。

多数水果具有高糖、高水分和低pH的特点,这为真菌营造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一旦水果被真菌感染,果肉内就会产生大量肉眼看不见的真菌毒素。这些毒素危害极大,有的毒性甚至是砒霜的68倍,有的则被列为二B类致癌物,并且能感染柑橘、苹果、梨、葡萄等常见水果。

面对霉变的水果,很多人认为只要把腐烂的部分去除,剩下的就可以安全食用。然而,科学研究表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以展青霉素为例,甘肃农业大学的研究发现,它会从腐烂部位向整个水果扩散。

虽然距离腐烂部位越远,毒素含量越低,但几乎整个水果都会受到毒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即使切除了霉变部位,剩余的部分依然含有真菌毒素。所以,一旦发现水果霉变,最好的办法就是果断扔掉。

更让人头疼的是,霉变初期的水果具有很强的伪装性。有些水果外表看起来完好无损,内部却已经腐败,不切开根本发现不了。水果有很多自然孔口,如开花时的花器、果实成熟后的气孔,这些都成为了真菌入侵的通道。

有些真菌甚至能在水果开花时顺着花器进入,随着果实生长潜伏在内部,等果实成熟后再从内部开始腐败,让人防不胜防。而那些表面看起来有坏点的水果,也不容易分辨是机械损伤、冻伤还是真菌感染导致的。

因为在水果表面刚感染真菌时,一些真菌如霉菌还未大量生长,肉眼看上去和机械损伤并无区别。只有当环境温湿度适宜,霉菌在3至7天后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时,我们才能判断水果是否被真菌感染。但此时,真菌很可能已经大量繁殖并产生了毒素。

对于烂了一点的水果,尽量还是不要吃。由于难以准确区分水果腐烂的原因,为了健康着想,我们宁可“杀错”也不能冒险。实际上,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应该从源头做好水果的选购和保存工作。购买时,选择新鲜完好的水果;存放时,注意避免磕碰,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及时食用。

这样,我们既能充分享受水果的美味和营养,又能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的健康和安全。毕竟,与可能承担的健康风险相比,浪费一个水果的代价微不足道。

文章来源:赛博食录

0 阅读:1

嘉慧浏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