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政治家《商鞅》历史评价

徽视沧海 2019-05-24 16:34:33
正面评价

蔡泽: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

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太史公自序》: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

桑弘羊: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刘歆: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法令必行,内不私贵宠,外不偏疏远。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

班固: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伯,东雄诸侯

诸葛亮: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

司马贞:①“里奚致霸,卫鞅任刻。”②“卫鞅入秦,景监是因。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既欺魏将,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宾!”

杜佑:历观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苏绰,隋氏有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陈启天: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

毛泽东: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负面评价

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旧唐书》: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于是商鞅、李斯谲诈设矣。

商鞅执法严酷,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商鞅严格执法、滥用酷刑的行为招致普遍的怨恨,汉昭帝时的贤良文学也认为商鞅的严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旧唐书》甚至将商鞅称为酷吏。

贾谊: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赵蕤:夫商鞅、申、韩之徒,贵尚谲诈,务行苛刻。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此则伊尹、周召之罪人也。

人物纪念商鞅墓

商鞅墓,又名商君墓。商鞅被车裂后,法家的后学者收殓商鞅的遗骨准备偷运回商鞅故里卫国安葬,在黄河德丰渡口被秦国守军截获,当地百姓与守军便将商鞅遗骨草草埋葬于附近的秦驿山之下,后来法家的后学者寻访至此为商鞅立了墓碑。上书“商君之墓”。商君墓位于今陕西省合阳县城东23公里处的洽川镇风景名胜区秦驿山脚下,墓高三米多,直径十余米。1970年解放军某部在此修建营房时将商君墓夷为平地。

商鞅广场

商洛市(因出土有带有“商”字的瓦当,确认系公元前340年秦封给商鞅的封邑)最大的广场——商鞅广场,坐落于广场中心的大型主题性城市雕塑“商鞅”也成为该市的标志性雕塑。

广场中心的商鞅雕塑高9米,“商鞅”左手持简,身佩宝剑,刚毅果决,庄严威峻,雕塑背后是一堵总长33.8米的浮雕文化墙,主要讲述商鞅变法前后的历史风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