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南宋婉约派词人。苏轼,北宋豪放派词人。看似好像“八竿子”打不着,其实二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苏轼只比李清照大47岁,二人实际上是有机会见面,甚至成为忘年交的,并且,其李清照父亲还是苏轼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还是李清照的老师,也就是说,按辈分来说,李清照应该是苏轼的“徒孙”。但是,为什么李清照对于苏轼却满是厌恶呢?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呢?
第一点:在政治上。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按理说,和苏轼的关系应该是错不了的,但是,李格非后来逐渐疏远了苏轼,因为苏轼身陷党争之中,王安石执政时期,认为苏轼为司马光一派,于是极力打压苏轼,在苏轼最艰难的时候,作为学生的李格非非但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还袖手旁观,并且依附王安石一派,极力打击苏轼身边之人。
比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黄庭坚和李格非同朝为臣,又都师从苏轼,两人关系本来不错,只是黄庭坚经常调侃李格非,李格非因此怀恨在心,再加上黄庭坚是苏轼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因此,李格非当了中书侍郎后,将黄庭坚贬到了刘三姐的故乡,黄庭坚的仕途彻底葬送了,最后也因为这一点黄庭坚最后郁郁而终。由于李格非极力打压黄庭坚,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和苏轼走到一起了。于是,一狠心,彻底和苏轼决裂了。
和苏轼一派决裂后,为了仕途顺利,李格非结交了赵挺之,也就是李清照的公公,而赵挺之1091年弹劾苏轼,赵挺之与苏轼结下了梁子,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格非和赵挺之结成了儿女亲家,不久,赵挺之官至宰相,李、赵二家都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可这一切没过多久便成了泡影,苏轼作为宋代第二代文坛领袖,门人众多,其拥护者数不胜数,“王安石变法”宣告失败,王安石一党倒台,李格非、赵挺之由于利用权力排除异己,被宋哲宗处置,李、赵两家跌入了谷底。赵挺之锒铛入狱,再加上丈夫赵明诚受到的排挤,李清照将这一切都归咎于了苏轼,其老师晁补之由于也是苏轼的追随者,因此,后来李清照并没有真正拜师晁补之。
第二点:思想上。李清照和苏轼同为宋代著名词人,可惜,二人理念不同,苏轼主张“以诗入词”,中唐以后,由于元稹、白居易的诗坛改革,诗歌渐渐脱离了音乐,成为了独立的艺术形式。而由于苏轼曾说自己一生有三不如人,即下棋、饮酒和唱曲。在我们的印象中,苏轼似乎是全能的,其实,每个人都不可能什么都会,否则那就不是人,而是神了。由于苏轼不通音律,因此苏轼主张“以诗入词”,认为词也应该像诗一样用来言志,而不能成为音乐的附属品。
李清照针对苏轼音乐方面的短板,提出了强烈的批判,并且其主张正好与苏轼相反,她认为词必须合乎音律,两人的理念产生了极大的碰撞,在当时,引起了极其轰动的“宋词发展方向大讨论”,直到晚清时期,这种讨论都没有停止,晚清时期,词学大家朱孝臧在编选《宋词三百首》时,面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犹豫再三,最终《念奴娇·赤壁怀古》没能成功入选,理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合音律。作词理念上的极度反差导致了作为晚辈的李清照对苏轼的词作极为厌恶。
综上所述,在政治上,李清照认为是苏轼导致的自己家道中落;在思想上,对词截然相反的理念导致李清照更是厌恶苏轼。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李清照不是曾说苏轼“学究天人”吗?这是因为李清照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你只记得“学究天人”,可后面的内容你知道吗?李清照原话是这样的,“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翻译过来就是“晏殊、欧阳修、苏轼三个人学问是不错的,但是他们写的词哪里是词啊,分明是乱打标点符号的诗。”
其父先不仁不义,苏轼并没反击。怎么反而怪起苏轼来?真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李清照相当于现在墨守成规的学霸,苏轼相当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无与伦比的牛顿和爱因斯坦,两者天壤之别[呲牙笑]
诗词不相溷本来就是根深蒂固的观念,词自从产生之处就是配乐演唱的,不合音律乃是大忌,“不可歌也”。所以这是大病而不是偏见。许多豪放诗人作为长短句,皆不出婉约畛域,还是词自身特点决定的。有人说苏词要关西人持铁板而唱就是形象的比喻(不会唱歌的人来唱),可不是什么长处,因为没有过这样唱词的。苏轼不善琴棋(见于东坡志林),自是短处,而因词谱渐渐失传,词开始与音乐脱离,成为与诗并立的诗歌形式,其短处也就不足短,甚至因其更为灵活多半的形势和较宽的押韵,有直追诗歌的趋势。南宋豪放词蔚然与苏轼有很大关系。李清照或许有个人恩怨,但更多是学术探讨。前人说三国志作者陈寿因其父为诸葛亮所诛杀而在此书中贬抑之,称其“将略非其所长”,而观之全编,陈寿对诸葛亮赞美不绝口,即便在司马宣王之口犹称之“天下奇才也”。下结论不可不公允。
自古文人相轻,评论区还跟我争啥[得瑟][得瑟]
[汗]宋词也好!乐府也好!唐诗也好!几乎都是起源于民唱!所以→_→不合音律是为忘本!(唐格律诗是为了方便音律出的)。我支持李!还有现代诗歌,不能唱,不是歌。没有韵,不是诗。它有什么脸叫诗歌?所以→_→我看好歌词!将来歌词才是盛世文化精髓!
给苏提鞋都不配
由此方知李清照之人品。命运自己造就啊!
李清照词,婉约派中也很好!与豪放派风格不同,原无可比性,但成就比不了苏轼!
古今中外,能且敢突破旧框框束缚的无一不是天才!
老是这样那样限制 我们的大脑就固化了 能够写出优美的诗词就是好的 不突破条条框框 就是我们被西方世界甩开的原因
李清照的人品决定了诗品
第一,李家和苏家都是保守派!但不同帮,苏轼为蜀党,还有洛党等。当时宋哲宗年幼,宋代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的内斗,与改革派没一毛钱关系! 第二,王安石变法没有失败,只是被宋代慈禧和司马光,苏轼等人破坏达7年,后来宋哲宗亲政又恢复新政,直到北宋灭亡还是以新政为主! 第三,诗不押韵不是诗,词不通音律不是词,否则就是散文!如果诗不押韵,词不通音律,这是开创?肤浅无知的笑话!
政治是六亲不认的,立场决定命运。
那时候苏轼与四学士的师徒关系倒有点年长与年幼的朋友关系,风雅者称师徒。和后世的师徒关系不一样。
闺房中的怨妇,是个屁。
我记得李与秦桧隔了几层有亲戚的关系,有篇文章提到过
什么无言七律绝句,诗词歌赋,永远活在框架里,不突破出去,永远就是那么几句[得瑟]
文学和歌曲是不同的!宋词已不单是歌词!
比贾浅浅的诗如何?
现在说唐诗宋词,感觉地位差不多,但在当时,不是这样,没有苏东坡,词也只能是诗余,只是上厕所时才看的。李清照的词,也不例外。
所谓的文人相轻
没有苏东坡哪来的李清照?
不算厌恶,文人相轻而已
李清照和苏轼都不是完人,都有令人反感的一面,才华横溢而已
三观在哪里
一千年前小女子也,不予评论! 东坡才气五千年第一人,李太白都略有不足也!
看第一段就忍不住要暴揍小编。 苏轼去世时,李清照才8、9岁。 苏轼能和李清照成为忘年交???苏轼人生的最后几年在海南,李清照还是个奶娃,忘年交????
作者缺乏历史正确观点,多读史少写文吧。
牛人很多,德行却不一定都高
李清照说的是贾浅浅教授啊
若夫轼者,酒肉也,佚游也,情夺其性者久矣。宠禄也,祸福也,利胜其命者深矣。文饰以经术,而自曰吾谊矣;诡测夫利害,而自曰吾贽矣;迷失其心而听其徒之推戴,且曰吾孟子矣。俄而取道于异端,抑曰吾老耼矣,吾瞿昙矣。
不才,诗词中就能把水调歌头完整背下来
女人有才必性开放!
瓢了没给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