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陈赓率部解放云南,解放军对当地的国民党残军发起了猛攻。国民党方面由汤尧指挥,他可谓是国民党将领中最为不幸的一位。有趣的是,汤尧曾是陈赓的导师,这场师生对决最终以国民党的彻底失败告终,汤尧本人也成了俘虏。
得知昔日的恩师沦为战俘,陈赓立即下令优待。曾经的课堂,如今成了牢笼,师生身份虽变,情谊却未改。他叮嘱部下,务必以礼相待,不可怠慢。汤尧既然已经到了台湾,为什么还要返回大陆呢?
【“最倒霉的将领”】汤尧是安徽人,先后在安徽武备学堂和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五期完成学业。尽管他接受了系统的军事教育,内心却对军旅生涯并无太多向往,反而更渴望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他加入孙中山麾下后,便被安排到黄埔军校任教,主要负责教授兵器课程。由于武器在战场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加上他讲课风格生动有趣,每次上课时教室里总是挤满了学生,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
汤尧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陈赓更是他的忠实听众。这个年轻人每次都抢着坐在前排,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他对重型武器的讲解特别着迷,听得格外认真。汤尧不仅详细讲解武器的性能与构造,还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灵活运用这些装备。他还会亲自演示,手把手教学生拆解和组装中小型武器,确保他们掌握实际操作技巧。
陈赓在课堂上表现尤为突出,每次测验他总是第一个交卷。他学习热情高涨,这让汤尧感到十分欣慰。因此,课后汤尧常常额外给他辅导,帮助他进一步巩固知识。汤尧不仅是陈赓的导师,还培养了许多知名将领,如胡宗南和林总等。就连周恩来总理也对他赞誉有加。在国共首次合作破裂后,周恩来曾邀请他加入共产党,但他最终选择了国民党。
陈赓在黄埔军校时就敏锐地识破了蒋介石的本质,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共产党。事实证明,他的这一选择是明智的。汤尧之所以加入国民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在黄埔军校继续担任教职。说白了,他在国民党内部并不算重要人物,主要职责就是从事军事教育工作,实际带兵打仗的经历并不多。
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人才短缺的困境,蒋介石果断起用汤尧。他先是委以参谋长重任,随后又将其调任远征军后勤司令部副司令一职,肩负起重要的军事职责。汤尧虽然从未参与过实战,却在解放战争结束时意外成了“替罪羊”。这一结果与他的实际经历形成了鲜明对比。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接近尾声,蒋介石意识到大势已去,但他并未完全放弃。尽管他决定撤退到台湾,内心却充满不甘。当时,他在云南仍保留部分军队,原本计划让顾祝同重返大陆担任指挥官,并安排汤尧作为副手,试图做最后的挣扎。
顾祝同可不是省油的灯,他早就盘算好了回大陆的风险。于是,他软硬兼施,连哄带吓地让汤尧一个人回去了。汤尧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可家人都还在台湾,他只能咬牙飞往云南前线。然而,云南那边的国民党军队总共也就4万人,战斗力实在有限。
【解放云南】汤尧明白,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蒋介石的嘱托。于是,他立即派人驻守蒙自机场,认为只要确保机场安全,待时机成熟便可飞往台湾复命,届时只需向上级汇报自己已竭尽全力即可。然而,他低估了解放军的实力。
汤尧此次踏上大陆,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夺取昆明,控制云南,将这片土地变成反击的根据地。他的计划清晰而坚定,意图利用云南的地理优势,为未来的行动奠定基础。为了确保云南的稳定,毛主席指派陈赓担任总指挥,带领由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的两个师和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十三军组成的联合部队,向云南进发。同时,滇桂黔边纵队也参与协同作战,主要目标是彻底击败由汤尧指挥的国民党军队。
解放军挺进云南,标志着云南解放战役的正式展开。为加速解放进程,陈赓采取了分兵三路的策略。每支部队各司其职,主要任务是牵制敌军,形成合围之势,最终实现“关门打狗”的战术目标。
四野第38军从百色出发,直奔马关津普河口,负责封锁敌军退路。我军兵分三路展开行动:13军作为中路,从南宁悄然挺进蒙自;与此同时,14军和15军组成右路,以佯动之势缓缓向贵州推进,刻意制造声势以牵制敌军视线。
正如汤尧所料,他坚信右路是主力部队,认为凭借解放军的快速机动能力,他们能够顺利撤退。然而,他万万没想到,13军已经悄无声息地抵达蒙自机场,趁敌不备迅速占领,彻底切断了他们的退路。
汤尧万万没想到解放军的行动如此迅速,他根本顾不上细想,只能仓促逃命。然而,当他试图按照原定计划撤离时,却发现两条逃生路线都已被解放军封锁。无奈之下,他们只得一路奔逃至中缅边境,企图通过桥梁逃入缅甸境内。
陈赓原本忧虑国民党部队可能有一半会逃往缅甸,不料先行过桥的部队竟将桥梁炸断,阻断了后续部队的退路。得知这一情况后,陈赓情绪激动,立即下令对剩余的敌军实施包围。经过四天四夜的激烈战斗,我军终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除了极少数敌人仓皇逃往河对岸,其余敌军几乎全部被俘,包括敌将汤尧在内。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云南全境终于获得解放。
陈赓与汤尧的再次相遇,充满了戏剧性。两位昔日的老友,在经历了多年的分离后,意外地在一次会议上重逢。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既有惊喜,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尴尬。尽管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痕迹,但那份深厚的友情似乎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简单的寒暄之后,他们很快找回了曾经的默契,仿佛回到了过去并肩作战的日子。这次重逢,不仅让他们重新连接了彼此的生活,也勾起了许多尘封已久的回忆。汤尧目睹解放军的英勇,顿时心生畏惧,慌忙带领一小队士兵逃离。然而,他们刚跑不远就被解放军截住。随后,汤尧被押送至37师师部。师长周学义见到他,立即问道:"汤副总司令,您能预料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吗?"
"真是出乎意料。按照常规,步兵一天最多走不到百里,这是中外军队的行军标准。然而……你们却打破了这个规则,一天之内竟疾驰了200多里,我完全没料到你们能如此迅速赶到。"言毕,他无奈地垂下了头。
师政委放声大笑,说道:“司令员的妙计真是帮了大忙!”周学义向陈赓汇报了汤尧的情况,陈赓得知后回应道:"请好好对待他,他是我的恩师。"
陈赓很快到了关押汤尧的地方。汤尧一见陈赓进门,立刻起身,两人对视良久,却都沉默不语。陈赓率先打破了沉默,笑着问道:"老师,好久没见了,您看我这一手还行吗?不知有没有学到您的精髓!"汤尧叹了口气,语气中满是无奈:“真是没办法啊。”
老陈啊,你这变化可真不小,跟以前比简直判若两人。陈赓并未因汤尧曾是他的老师而有所顾忌,依旧按照原则处理。最终,汤尧被送往功德林关押。众所周知,共产党对待战犯一向宽厚,汤尧在狱中的生活条件相当优渥。由于健康状况不佳,医生严格限制他饮酒,但每逢春节,家人都会破例让他小酌几口,感受一下节日的氛围。
【结语】汤尧在狱中度过了整整12个春秋,1962年因病离世。倘若他能再撑几个月,便能迎来特赦,重获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