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现在那么多学霸都找不到工作,想法太天真了!”这是笔者围观杭州"百万英才汇南粤"招聘会后最直观的感受,如果说高学历是求职的敲门砖,那么这些学霸的“天真”发言,毫无疑问会成为他们求职成功的拦路虎。
很多家长以为,大学生对于求职的天真只体现在对薪资的错误观念上,殊不知不仅仅是薪资,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不了解、对于即将面临的工作领域现状的一无所知,都将成为他们求职道路上的绊脚石。
在杭州的"百万英才汇南粤"招聘会上,人头攒动,一位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女生提出的"年薪15万+双休"期望,却让她沦为被调侃的主角,她的要求真的过分吗?还是说,整个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之间存在着某种结构性的误区?
当名校毕业生站在教育与就业的十字路口时,不难发现,职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那道看不见的鸿沟正在不断加深。这名浙大的女同学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站在招聘会现场的她,身上挂着母校的铭牌,满怀期待地与招聘人员交流,客观来讲,她的浙大学历加上应届生的身份,理所当然能成为HR眼中的“香饽饽”,尽管她的专业是新闻学,就业局势并不理想,但名校光环的加持,注定了她的求职之旅不会一无所获。
可没想到,她接下来的诉求却让现场的众多HR直接傻了眼:15万的年薪,而且还要双休的待遇,看似合理的诉求却被贴上了“太天真”的标签,并非是因为她的薪资要求有多高,毕竟15万的年薪折合成每个月的月薪,也不过是一万出头的数字,这与浙大的光环相比较,也称得上合情合理。
关键在于双休的要求,很显然浙大女同学对于自己所学习的领域一无所知。新闻行业早已不是朝九晚五的标准工作制,突发新闻、临时任务、加班加点几乎是常态,尤其是是刚入行的新人,"能吃苦"往往是最基本的要求,双休制在很多媒体机构早已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同一场招聘会,另一名男生的诉求与浙大女同学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主动表示:自己的期望薪资是6000元,而且可以接受加班。同为00后,对于就业的期待却截然不同,可想而知,如果女同学坚持自己的双休底线,那她注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没有HR敢于递出橄榄枝。
面对女孩既定的结局,评论区的网友们除了泼冷水,更多的是替她感到惋惜,关于职场现实的第一课,女孩没有学好,白费了这么高的学历!
类似的遭遇笔者身边也有活生生的例子,那些求职困顿的毕业生,即便手握名校的简历,也常常因为求职现状满足不了自己的预期,而导致错过了校招的最佳时间点,最终沦落到毕业就失业的现状。
笔者的一个学弟就是如此,本专业的工程造价的他,却不想找只能去工地的工作,甚至为此放弃了当地最好的央企,如果不想去工地,为什么要学工程造价呢?同样的问题,放在女同学身上也适用——既然只想做双休、早九晚五的工作,为什么还要学习新闻呢?亦或者说:为什么不去报考公务员事业编,而要选择来招聘现场碰运气呢?
大学生求职观念的偏差,与高等教育体系有脱不开的关系,高校专业教育与行业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让不少名校学霸,对自己即将踏足的职业领域一无所知。
许多新闻学院的课程设置仍以理论为主,实践课程比重不足,学生们熟读传播理论、新闻写作技巧,却缺乏真实环境下的新闻生产经验,当理论与实践脱节,当课堂与职场隔离,毕业生的期望值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求职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对于即将迈出大学校园的同学们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了解真实的行业状况,评估自身能力水平,设定合理的职业预期。
与此同时,接受可能不那么完美的起点,才能更好的获得能力提升和经验积累。毕竟,职场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起点的微小差距远不如途中的坚持与调整重要,如何成为能尽快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才是在职场发展中夺得先机的关键所在。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