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凌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博士生李然(化名)的手机突然震动——美国移民及海关执法局(ICE)的系统通知显示,其F-1学生签证状态变更为已终止。
此时距离他博士论文答辩仅剩17天。
这场波及全美88所高校、至少529名国际学生的驱逐风暴,正将美国学术自由的光环撕开一道裂口。四名中国学生率先提起的联邦诉讼,成为这场风暴中最为瞩目的抵抗。

根据美国国务院4月12日解密的文件,本次行动锁定「七类高风险专业」学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被终止签证者中,中国籍占比达63%,印度籍22%,伊朗籍9%。
文件显示,国土安全部通过学术风险评估模型(ARAM)自动筛查学生背景,模型参数包括:发表论文涉及敏感技术、导师参与国防项目、实验室接受军方资助等。

加州联邦法院4月14日受理的诉状,揭露更荒诞细节:
卡内基梅隆大学硕士生王某被指风险的依据,竟是2022年骑自行车闯红灯的交通罚单;密歇根大学博士生张某因母亲任职中国某民营药企,被标注为潜在技术转移者;德州农工大学访问学者李某的签证被撤,因其2018年在微信转发过一篇量子计算科普文。
这些指控让美国学界哗然。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莎莉·科恩布鲁斯4月13日发表公开信:用二十年前的交通违规来否定今天的学术诚信,就像用马车时代的规则管理太空站。

代表四名中国学生的德恒律师事务所硅谷办公室,在起诉书中亮出关键证据:ICE在4月11日批量修改签证状态时,未按《行政程序法》要求提前30天公示;国土安全部使用的ARAM模型存在算法偏见,亚裔学生误判率是白人学生的4.7倍。
教育部2024年数据显示,七类高风险专业国际生占全美该领域研究力量的38%,若大规模驱逐将重创科研进程。

主理律师朱可亮在4月15日的记者会上举起厚达300页的证据册:2020年我们证明封杀微信违宪,今天我们要证明驱逐学生同样违法。当政府把自行车罚单当作国家安全威胁,这个国家才真正陷入危险。
他援引2023年最高法院判例,强调政府不能因种族或国籍剥夺法定权利。
17天与17年的倒计时李然的遭遇是529个破碎梦想的缩影。
他的导师、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向法院提交的证词显示,这位中国博士生在《自然》杂志发表过3篇神经网络论文,其开发的医疗影像算法已进入梅奥诊所临床试验阶段。
签证终止意味着:无法参加4月30日的论文答辩;价值270万美元的科研项目被迫中断;合作医院的患者数据访问权限即时冻结。

更残酷的是技术封锁。诉状披露,被驱逐学生收到离境后十年内不得入境的附加处罚,其个人电子设备在机场需接受深度数据提取。
加州大学系统总校长迈克尔·德雷克在听证会上痛斥:这相当于给每个学生装上电子脚镣,美国正在亲手埋葬自己的创新能力。
国际教育遭遇十级地震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4月14日紧急调查显示,85%的美国高校预计2025年秋季国际生申请量将下降;63%的现有国际生考虑转学至加拿大、澳大利亚。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向中国学生发放了12.3万份签证,而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暴跌58%。

这种恐慌正在全球学术圈蔓延。4月15日,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47所高校宣布设立紧急学术庇护计划,为受影响学生提供快速入学通道。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更是推出归国学者支持基金,资助被迫中断研究的留学生回国继续课题。
司法博弈背后的产业暗战这场诉讼不仅是法律对抗,更是科技主导权的较量。起诉书附录的专家报告指出:
被驱逐学生参与的87个科研项目中,有63个涉及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资助;涉事高校的专利申报数据显示,国际生贡献了41%的发明专利;若驱逐持续,美国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进度将延迟3-5年,给中国等竞争者创造超车窗口。
微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彼得·李在《科学》杂志撰文警告:当美国用签证系统过滤大脑,硅谷将沦为科技考古现场。

加州联邦法院法官萨里塔·辛格批准了原告的临时禁令申请,要求政府在诉讼期间暂停执行驱逐令。她在裁决书中写道:国家安全不能成为践踏法治的遮羞布。
此刻,李然实验室的倒计时牌从红色跳回绿色——他还有17天去挽救准备了5年的博士论文。
这场诉讼可能成为美国移民司法史上的分水岭。
正如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帕梅拉·卡兰所言:当自行车罚单能击垮学术殿堂,这个国家需要治愈的是自己的被害妄想症。

参考资料:(加州联邦法院起诉书、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公开信、美国教育部2024年国际生数据报告、美国国际教育协会调查报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基金公告、《科学》杂志彼得·李评论文章、加州联邦法院临时禁令裁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