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专家戴旭曾言: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敢在军事方面和我们较量

墨寒雪 2025-02-25 10:40:39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然是主流,但战争的阴影从未远离,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尤其是中美之间的博弈日益加剧,军事力量的对比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中国著名军事专家戴旭曾豪言:“目前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敢在军事方面和我们较量,”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有些“狂”,但背后却隐藏着中国军事实力崛起的底气。

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小米加步枪,到如今的航母、隐身战机、高超音速导弹,中国军队用百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史诗级的逆袭。

但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的军事实力究竟强在哪里?为什么戴旭敢如此自信地宣称“无人敢与中国较量”?

【中国军队的百年逆袭】

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枪,那时的红军装备简陋,小米加步枪是他们的主要武器。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军的飞机大炮,中国军队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硬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八年,最终取得了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国民党军队,建立了新中国,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军事力量与美苏等老牌强国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尤其是在海军和空军方面,几乎是“从零开始”。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那时的志愿军装备极其落后,面对美军强大的空中优势和火力压制,志愿军靠着“一把炒面一把雪”的坚韧精神,硬是在上甘岭等战役中打出了令世界震惊的战绩。

这场战争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也让中国意识到现代化军事装备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目标很明确:从一支以陆军为主的军队,转变为陆海空天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军队。

这一改革不仅仅是装备的更新换代,更是军事思想和战略的全面升级,中国军队开始注重信息化建设,强调联合作战能力,逐步摆脱了“重陆轻海空”的传统思维。

如今,中国的军事装备已经今非昔比,歼-20隐身战机、空警预警机、运-20战略运输机等先进装备的加入,让中国空军的战略打击能力和远程投送能力大幅提升。

海军方面,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中国航母编队的不断壮大,标志着中国海军已经迈入世界一流水平。

陆军的地面突击力量同样不可小觑,99A式主战坦克和15式轻型坦克的火力、防护和机动性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然而装备的现代化只是中国军队崛起的一部分,中国军队的真正强大之处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战斗精神。

从抗美援朝的“一把炒面一把雪”到上甘岭战役的“铁脚板”,中国军队用劣势装备打赢了无数“必输之战”。

这种精神是否依然存在于今天的中国军队中?面对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国军队能否继续保持这种战斗力?

【科技赋能】

现代战争的核心是科技与装备的较量,而中国在这方面的进步令人瞩目,中国的军工实力已经从“追赶者”逐渐转变为“并跑者”甚至“领跑者”。

中国的钢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不仅是经济数据的骄傲,更是军工实力的根基,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三艘航母,中国只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这就是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在空军方面,歼-20作为全球唯三的第五代隐身战机,其隐身性能和作战能力对标美国的F-22,专治各种空中不服。

歼-20的服役标志着中国空军正式进入隐身战机时代,这不仅提升了中国空军的战略打击能力,也让中国在全球空中力量对比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此外,空警系列预警机的加入,使得中国空军在信息化作战中具备了更强的态势感知能力。

而运-20战略运输机的服役,则大大提升了中国空军的远程投送能力,使得中国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部署军事力量。

海军方面,055型万吨大驱与航母编队的配合,使得中国海军在南海等关键海域具备了强大的威慑力。

055型驱逐舰不仅具备强大的防空、反舰和反潜能力,还配备了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和信息化作战平台,能够有效应对现代海战中的复杂局面。

而中国航母编队的不断壮大,更是让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逐步转向“远洋作战”,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的相继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已经具备了全球范围内的作战能力。

陆军99A式主战坦克和15式轻型坦克的火力、防护和机动性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99A式坦克不仅具备强大的火力输出能力,还配备了先进的火控系统和防护装甲,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保持高效的作战能力。

而15式轻型坦克则更适合山地和高原作战,填补了中国陆军在轻型坦克领域的空白。

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东风-41洲际导弹射程直逼1.4万公里,覆盖全球无死角,网友戏称“签收即毁灭”。

而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速度超过10倍音速,轨迹飘忽不定,即便是最先进的反导系统也难以拦截,这些先进装备不仅数量多,性能还强,使得中国在全球军事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但是装备的先进性并不能完全决定战争的胜负,中国如何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保持优势?面对他国不断升级的军事技术,中国又将如何应对?

【军民同心】

现代战争虽然科技和装备至关重要,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还是人,中国军队的最大优势之一,便是其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强大的国家凝聚力。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美军作战,背后是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

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内战,百废待兴,但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支援前线。

志愿军的战士们在前线“一把炒面一把雪”,而国内的工厂则日夜不停地生产军需物资,农民们将最好的粮食送到前线。

这种全民动员的力量,不仅让志愿军在战场上坚持了下来,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与坚韧。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解放军迅速出动,数十万官兵奔赴灾区,展开救援行动,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民众自发组织起来,捐款捐物,甚至亲自前往灾区参与救援。

这种全民动员的场面,在其他国家很难看到,正是这种军民同心、众志成城的力量,让中国在灾难面前迅速恢复,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强大凝聚力。

解放军之所以被称为“人民子弟兵”,正是因为这支军队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每当国家和人民遇到危难时刻,冲在最前面的永远是人民解放军。

无论是抗洪抢险,还是抗震救灾,解放军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这种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早已深深扎根在解放军官兵的心中。

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认同和民族信仰,这种文化认同转化为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在面对外部挑战时,中国人民能够更加团结一心,步调一致。

这种团结不仅体现在战时,在平时的国防建设中,无论是军事演习,还是国防教育,中国人民都积极参与,展现出对国家安全的高度责任感。

【全球战略】

中国一直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不主动挑事,但也绝不容忍任何国家侵犯中国的主权和安全,为了更好地捍卫国家安全,中国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战略防御体系。

陆地上,中国拥有稳固的边防体系,应对来自陆地方向的安全威胁;海上,南海岛礁基地建设不断完善,海军舰队常态化巡航,牢牢掌握着海疆安全的主动权;空防体系方面,空军和防空导弹部队构筑起密不透风的国土防空网。

中国的军事力量发展策略,是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区域打造军事堡垒,而不是像美国和俄罗斯一样在全球广泛建立军事基地。

以南海为例,中国通过填岛造基地、部署先进导弹和舰艇,将南海变成了中国的“内湖”,这些岛屿不仅是军事前哨,更是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重要支点。

如果未来南海一带发生战事,中国的军事基地和沿海部署的军事力量将迅速形成强大的作战能力,将南海变成敌人的“坟场”。

南海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必经之地。

十几年前,中国的海军还被岛链封锁在近海,但随着航母编队的服役和南海岛礁基地的建设,中国海军已经突破了岛链的限制,驶向更远的大洋。

这种战略布局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南海地区的控制力,也使得中国在全球海洋战略中占据了更加主动的地位。

除了南海,在东海,中国通过常态化的海空巡逻,有效维护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在西部边境,中国通过加强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演习,确保了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

此外,北斗导航系统的全球组网,使得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部署和调动更加精准高效。

北斗系统不仅具备强大的导航定位功能,还能够在战时提供稳定的通信支持,确保中国军队在全球范围内的作战能力。

反卫星武器的成功试验,则向世界宣告:中国不仅有能力组建自己的全球性军事网络,也具备摧毁他国军事网络的能力。

【结语】

中国军队的崛起,不仅是装备和科技的进步,更是历史底蕴、战斗精神和军民同心的综合体现,从“小米加步枪”到“航母隐身战机”,中国军队用百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史诗级的逆袭。

戴旭的豪言“无人敢与中国较量”,正是建立在中国军队的强大实力和深厚底蕴之上。

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但同时也将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中国军队都将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参考信源】

《对白》第三季 第5期 戴旭独家解读中美较量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2024-02-29 《军事论坛丨透视未来战争发展之变》

0 阅读:1

墨寒雪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