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高铁赤脚男”事件引发全网热议:男子脱鞋搭脚被劝阻后,竟对拍摄者挥拳相向。类似闹剧并非孤例,从霸座到外放、从辱骂到斗殴,高铁不文明行为如同“牛皮癣”反复发作。这些看似个体素质问题的背后,实则暗藏社会治理的深层矛盾。
法律约束不力,违法成本太低。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霸座、脱鞋等行为仅处以200元以下罚款,违法成本远低于公众预期。某法学专家曾直言:“罚酒三杯式的惩戒,让部分人产生‘闹得越大越有理’的错觉。”更尴尬的是,“道德问题法律管不了”的模糊边界,导致列车员只能当“和事佬”,前脚劝离后脚复发的现象屡见不鲜。

管理机制被动,缺乏强制执法措施。多地铁路部门仍依赖“劝阻-调解-上报”的被动流程,缺乏预防性措施。以静音车厢为例,虽能满足部分需求,但对“外放哥”“赤脚大仙”等群体缺乏实质约束。有乘务员坦言:“我们没有强制执法权,遇到撒泼的只能报警,可警察到场前矛盾早已激化。”
维权边界模糊,乘客担心引火上身。乘客拍摄曝光本是监督权的体现,但“随手拍”易触发冲突。心理学专家指出,部分人将“被记录”等同于“丢面子”,进而采取攻击性行为。而网络舆论的发酵,又可能让维权者陷入“二次伤害”,形成“不敢管-不愿管”的恶性循环。
高铁反复出现这些丑陋和不文明现象,怎么根治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立法“亮剑”划红线。北京、上海等地已将电子设备外放纳入地方立法,未来可借鉴新加坡经验,对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实施“累进处罚”——初犯警告,再犯罚款,累犯纳入征信。全国人大代表朱丽平建议的《铁路旅客文明出行公约》,正是通过制度刚性倒逼文明养成。第二、技术赋能“智慧管”。12306的“扫码举报”功能已实现匿名反馈,但需进一步优化处理流程。某铁路工程师透露:“可在车厢增设智能监控,通过AI识别异常行为并自动预警。”此外,推广“信用购票”机制,对多次违规者限制购票,让“老赖”寸步难行。第三、文明教育“润无声”。从“静音车厢”到“书香列车”,铁路部门的引导举措初见成效。更需强化“全链条”教育:在购票页面嵌入文明公约提示,在候车厅播放公益短片,在列车上设置“文明督导员”。正如某高校教授所言:“当文明成为默认选项,不文明才会成为异类。”

高铁不文明现象频发,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的“文明阵痛”。这不仅是管理部门的责任,更需要每位乘客的主动参与。下次遇到脱鞋、喧哗,不妨试试扫码举报;看到冲突升级,及时呼唤乘务员介入。当“文明接力”取代“看客心态”,当制度刚性遇见个体自觉,高铁才能真正成为流动的文明窗口。
正如网友所言:“我们的高铁时速已达350公里,但文明的脚步不能落后。”唯有法律长出“牙齿”、管理织密“网络”、公民提升“自觉”,方能让“高铁文明病”不再复发,让每个旅程都成为文明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