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坛近期出现了重大变动,现任总理朔尔茨的离职已成定局,而随之而来的总理大选则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在这场政治角逐中,4名候选人竞相登场,其中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被誉为下一个“默克尔”,她不仅在民调中脱颖而出,更在对华立场上展现出了鲜明的态度。
那么,这位候选人能否帮助德国摆脱当前的困境?中德关系又能否在她的带领下重回稳定呢?

近年来,西方国家引以为傲的“西式民主制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再度崛起,让西方主流政坛倍感压力;法国国民议会则60多年来首次推翻了政府,引发政治地震;罗马尼亚则因获胜的右翼竞选人被指控“亲俄”,导致选举结果无效。
而在德国,选择党这一长期被主流政坛排斥的政党,也首次推出了自己的总理候选人——45岁的爱丽丝·魏德尔。
她的出现,无疑为德国政坛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变数。
回顾德国的发展历程,科尔、施罗德、默克尔等政治领袖通过不懈努力,为德国打造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模式。
他们利用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将中东欧国家纳入制造业体系,并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出口工业产品。
这一模式不仅为德国带来了长达十多年的繁荣,还与中国、俄罗斯建立了稳固的关系。

朔尔茨政府上台后,却未能延续这一辉煌。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德国就陷入了经济衰退、能源成本飙升、制造业流失、外贸额下滑等一系列危机之中。
与此同时,俄乌冲突持续升级,中东局势也越发紧张。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的倒台,使得该国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多方势力混战不休。
在叙利亚内战期间,大量难民涌入德国,给德国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
如今,叙利亚局势的持续恶化,更是让德国面临着难民潮的严峻挑战。
在这种之下,原本被主流政坛排斥的选择党逐渐崛起,全国支持率一度攀升至19%,成为仅次于最大政党的第二大政党。
选择党推出的魏德尔虽然备受争议,但她的竞争力和鲜明的政治作风却让她备受瞩目。

在德国政坛,她甚至被一些人称为“下一个默克尔”。这不仅是因为她作风鲜明,更因为她是德国内部少有的“知华派”。
她曾在中国工作生活了6年,对中国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对于朔尔茨政府所谓的“对华去风险化”操作,魏德尔和选择党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不过是“打着维护德国安全的幌子,为美国的地缘政治利益服务”。
在俄乌冲突问题上,魏德尔也展现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她在德国议会的演讲中指出,西方用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承诺引诱乌克兰与俄罗斯发生冲突,而在对俄政策上则套用过时的“冷战思维”,否认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无视俄方的安全诉求。
她认为,乌克兰原本有机会像芬兰一样成为东西方的桥梁,但西方的做法却让乌克兰陷入了困境。

魏德尔的言论代表了德国乃至欧洲寻求独立自主外交、重回务实发展道路的呼声。
将魏德尔称为“下一个默克尔”并非空穴来风。两人在对华立场、外交政策等方面确实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如果魏德尔能够成功当选新一任德国总理,那么德国在对华政策方面大概率能够回到默克尔时期的状态。
这对于中方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也将有助于中德关系的进一步稳定和发展。
选择党虽然民意支持率不断攀升,但要想进入德国内阁并成功推出魏德尔担任总理,还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魏德尔的竞选之路仍然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人民日报,观察者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