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亿赌局续集:小米造车狂奔,格力为何掉队?

改装科普屋 2025-03-06 15:33:21

当雷军开着小米SU7登上热搜时,董明珠的格力汽车却消失在公众视野。同样是跨界造车,小米用3年时间冲到新势力第一梯队,格力却连量产车都未落地。这场"十亿赌局"延伸出的造车竞赛,藏着科技企业与传统制造业完全不同的突围逻辑。究竟什么决定了跨界造车的生死时速?

一、战略定位:All in造车VS业务添头

小米的孤注一掷雷军将造车定义为"人生最后一次创业",组建超3400人研发团队,累计投入超130亿。跨年直播中明确"技术为本、高端化、效率革命"三大核心战略,将汽车业务提升至集团战略级高度。

格力的三心二意董明珠虽在2016年高调宣布造车,但主要精力仍在空调主业。收购银隆新能源遇阻后,造车团队始终未超过500人,2024年财报显示研发投入仅占营收1.2%,远低于小米汽车18.7%的占比。

二、技术路径:用户思维VS制造思维

小米的生态融合术将MIUI系统迁移至车机,实现手机-汽车-家居互联。800V高压平台、Xiaomi Pilot智驾系统等技术直击用户痛点,首款车SU7上市即标配城市NOA。

格力的技术错位试图将空调压缩机技术移植到新能源车,但电池热管理系统与宁德时代等专业厂商差距明显。银隆钛酸锂电池能量密度仅90Wh/kg,无法满足乘用车需求。

三、执行效率:互联网速度VS传统节奏

小米的闪电战从立项到首车交付仅用28个月,工厂建设与产品研发同步推进。通过直播造势、粉丝众测等方式,构建起200万+私域流量池,预售转化率达37%。

格力的马拉松珠海银隆工厂建设周期超5年,首款MPV车型6次推迟上市。渠道端仍依赖经销商体系,新能源直营店仅建成23家,不足小米的1/10。

四、结语

当小米SU7车主在车友群分享智驾体验时,格力银隆MPV的测试视频却停留在3年前。这场造车分野背后,网友热议的焦点逐渐清晰:

雷军的"孤注一掷"与董明珠的"三心二意",是否印证了互联网时代"专注者生、分心者死"的商业铁律?

从空调压缩机到车载电池的技术迁移困局,传统制造业转型是否注定比科技企业更艰难?

小米200万私域流量池对比格力23家直营店的悬殊差距,是否意味着用户运营已成造车生死线?

值得深思的是,在新能源汽车这条万亿赛道上,或许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跨界",而在于企业能否像小米重构手机生态那样,用破釜沉舟的勇气重构造车逻辑。你看好下一个跨界造车的成功者会来自哪个领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本段内容基于公开数据及行业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5 阅读:669
评论列表
  • 2025-03-26 16:33

    最近的一次《对话》!格力重心已经转其他制造业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没有永远闪耀的网红企业和风云人物!曾经的海尔张瑞敏!格力董明珠!淘宝马云!玻璃大王曹德旺!现在的华为任正非!小米雷军!deep seek 梁文峰!皆是如此!

  • 2025-04-12 18:26

    装逼一时爽,事故火葬场!某粗粮汽车15天内3起事故,6死!其中3个司乘,3个无辜路人!当不靠谱厂家生产不靠谱汽车卖给不靠谱车主,三不靠谱凑一起时,一切皆有可能!我以前分析过,粗粮汽车的主要用户(非全部)是以下5类人:杀马特,黄毛,屌丝,街溜子,网红!他(她)们最大的特质就是不靠谱!大家可以观察认识的粗粮汽车车主,看看我分析的对不对!(有网友说,这几类人没钱,买不起粗粮汽车!拜托多动点脑子!现在有几个年轻人是自己的钱买车的!父母或对象有钱就能买!还可以贷款!)大家在路上看到粗粮汽车,一定要躲远一点,可以保命,活的久一点!不要感谢我!我是活雷锋!只想着救人命!

  • 2025-04-04 19:17

    东扯西拉找陪葬[呲牙笑]

  • 2025-04-15 16:10

    最近,董小姐笑呵呵

  • 2025-04-27 17:05

    造火葬车

改装科普屋

简介:专注汽车改装知识科普 | 配件原理×法规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