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十五万铁骑如飓风般席卷河北,沿途州县官员或逃或降,唐玄宗在长安怒斥“河北二十四郡竟无忠臣”。
就在帝国最黑暗的时刻,平原郡城头上,一位中年文官撕碎叛军招降书,点燃了抵抗安史之乱的第一炬狼烟——他正是后世熟知的书法大家颜真卿。
三年前,44岁的颜真卿被排挤出长安,任平原郡太守。到任后,这位“双科进士”出身的文官做出一系列反常举动:以阴雨伤农为由加固城墙,开仓广储粮草,暗中招募青壮编练团勇。
每逢宴饮,他却与文人纵情诗酒,成功骗过安禄山耳目。当叛军渡过黄河时,颜真卿麾下已悄然聚集万余兵马,城头滚木礌石齐备,粮仓足以支撑三年。
颜真卿在平原起兵七日后,其堂兄颜杲卿在常山响应。这位曾被安禄山提拔的太守,设计宴杀叛将李钦凑,智擒高邈、何千年,一举收复土门关。
两兄弟南北呼应,十七郡官吏相继反正,二十万义军竟将安禄山与老巢幽州拦腰截断。最辉煌时,义军甚至打通井陉关,与太原唐军仅隔一道山梁。
史思明的反扑来得残酷而迅速。常山城破之日,颜杲卿被钩舌断肢,其子侄部将三十余人遭虐杀。颜真卿独守平原,以“李光弼援军将至”的虚张声势苦撑危局。
北海太守贺兰进明坐拥精兵却索要指挥权为出兵条件,太原守将王承业更冒领战功拒发援兵。直至李光弼、郭子仪率朔方军东出,河北形势才现转机。
就在嘉山大捷重创史思明之际,潼关失守的噩耗传来。唐玄宗仓皇西逃,李光弼被迫回师护驾。失去主力的颜真卿,带着最后三郡军民且战且退。
当叛军合围之势已成,这位太守焚烧全部文书档案,率残部穿越太行山八百里险径,最终抵达凤翔行在时,麾下仅余老弱数百。
历史镜鉴
1. 制度之殇:玄宗朝“节度使集权”埋下祸根,河北兵备空虚长达四十年
2. 人心向背:二十万义军多为民勇,面对叛军精锐战损比高达十比一
3. 庙堂失算:哥舒翰灵宝惨败直接导致河北防线崩溃
4. 气节永存:颜氏兄弟用六座亲族坟冢,为后世留下“颜筋铁骨”的精神丰碑
潼关烽烟散尽后,颜真卿手书《祭侄文稿》时滴落的斑斑墨迹,恰似当年河北大地泣血山河。这场持续146天的孤城守卫战,虽未改写安史之乱结局,却用文人的风骨证明:大唐气数未尽,只因忠义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