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提醒!网约车司机注意,不要买“统筹险”!

文杰网约车 2025-04-19 17:22:46

网约车生活讯(文/彭小伟)4月18日,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第一季度网约车监测信息时特别提醒,网约车司机不要轻易相信业务人员购买统筹险。

官方提醒中说,市场上存在非正规保险公司向网约车从业人员推介安全统筹业务,缴纳费用一般远低于正规商业保险。“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俗称“统筹险”)仅适用于运输企业内部互助行为,不属于正规保险业务,也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护,存在权益无法保障及收款公司“跑路”风险,建议广大从业者审慎甄别或选择。

去年12月份,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关于“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等的风险提示称,多地收到投诉反映,社会上一些非保险公司销售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

协会对“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存在的风险进行提示:“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护;该业务经营者失信风险大,此类经营者并非持牌保险机构,相关业务缺乏严格的偿付能力、准备金、消费者保护等监管约束,极易出现资金链断裂、“跑路”等情况。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车主可能面临无法获得赔偿或无法足额获得赔偿的风险。

2025年2月份,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点名“车辆统筹保险”投诉量激增。

消费者投诉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业务员冒充知名保险公司,将“统筹保险”伪装成正规商业保险,消费者付款后才发现保单并非由正规保险公司出具;二是售后理赔困难,“统筹保险”公司业务员失联,出险后不仅只能去指定修理厂维修,还面临赔付难题;三是退保困难,消费者要求退款时遭遇商家拖延或拒绝,即便合同未生效,退款时仍被收取高额手续费。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了解到,当前机动车辆安全统筹呈现三方面乱象:

一是虚假宣传,冒充保险行销。一些统筹公司“撞脸”知名保险企业,浑水摸鱼。如“人保汽车服务河北有限公司”“撞脸”中国人保,现更名为“河北板芙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平安联动汽车服务(山西)有限公司”“撞脸”中国平安,现更名为“平易安汽车服务(诸城)有限公司”。业务员在推销时也冒充知名保险公司,将统筹服务包装成商业保险。记者将多位消费者提供的统筹服务电子单与一些知名保险公司的商业保险单对比发现,两种单据在品牌标志、内容、颜色、结构、条款形式等方面极为相似,唯一区别在于统筹服务电子单将“保险”字眼改为“服务”。

二是低价兜售,退款、理赔难。统筹服务价格通常比商业车险低30%至50%,部分消费者因贪图便宜落入陷阱。中消协披露的消费者投诉案例提到,消费者被误导购买统筹服务后要求退款,遭遇商家拖延或拒绝;即使合同未生效,退款时仍被收取高额手续费。发生交通事故后,消费者理赔难。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驾驶员李某2023年以“优惠”价格购买所谓“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单”,实为统筹服务。当年11月,李某在交通事故中被判全责,但理赔时,统筹车险工作人员推三阻四、最后失联。李某被吴中区人民法院判决全额赔付事故损失。

三是维权艰难,打赢官司拿不到钱。《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统筹合同大多被法院判定为普通民事合同,消费者需通过诉讼维权。但统筹公司多为“皮包公司”,没有或少有实缴资本,消费者即便赢了官司也很难拿到钱。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检察院一起案件显示,半挂车驾驶员赵某向某汽车服务公司购买了统筹服务,其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后,法院判决汽车服务公司赔偿79万余元,但该公司人去楼空,没有可执行财产,于是由赵某承担赔偿责任,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记者在“天眼查”平台以“安全统筹服务”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全国共有相关企业2600多家,大多注册资本低于100万元,其中不少被打上“经营异常”“司法案件”“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等标签。

很多地方的网约车司机也反映,购买统筹保险以后无法理赔。

0 阅读:42

文杰网约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