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上广家长还在抢学位时,江苏悄悄干了件大事——用孩子的身高重新丈量城市。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清单中,江苏5项经验强势出圈,昆山的"插花式"微改造、无锡的"儿童友好宣传月"等举措,正在颠覆传统城建逻辑。

值得关注的是,江苏早在2021年就抢跑国家试点,南京、苏州等7城同步启动城市"适儿化"手术。在常州,儿童友好不再是口号,而是写进了地方性法规:普惠托育机构必须配套社区、学校200米内必设安全通道、口袋公园标配母婴室。当地妇儿工委负责人透露,这些硬指标已纳入官员考核体系1。
苏州的施工图审查新规更显魄力——所有市政工程必须通过"儿童视角"测试。规划师张磊分享案例:新建的工业园区天桥,因孩子一句"台阶像怪兽牙齿",最终改成了彩虹坡道。"我们现在做设计,都会邀请小学生当监理。"
数据显示,江苏已建成儿童友好场所超千个,光是211个主题公园就覆盖93%城区。在昆山老城区,23处闲置配电箱变身童话书屋,这种"螺丝壳里做道场"的微更新模式,正被写入全国推广手册1。

当下各地拼抢年轻人口,江苏这步棋暗藏深意。生育支持政策专家李薇指出:"能让孩子自由奔跑的城市,注定是人才安家的首选。"当34条儿童友好道路贯通无锡地铁站,当常州医院开通儿童专属挂号通道,城市竞争力已在细微处见真章。
从立法保障到空间再造,江苏验证了一个公式:善待孩子的城市,终将被未来厚待。这场"蹲下来"的城市革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