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几位朋友在茶馆唠嗑,一位已经开了小一年纯电车的朋友掏出手机,给我算了一笔账。他说他那辆续航500公里的电动车,每百公里耗电量大约7度,按照我家用电峰谷平均电价0.5元/度来算,充满一次才花17.5块钱,平均每公里成本不到4分钱。我当时一听就惊了:“啥?比我骑共享单车还便宜?”
到底是真的这么省钱,还是我被数据忽悠了?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看看纯电车到底值不值得你为它心动。
很多朋友听到“一公里3分钱”时都会瞪大眼睛,觉得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但其实,这种说法是有前提的,而且还是非常关键的前提。
首先,你要有自己的私人充电桩。就像我那位朋友一样,家里有车库,车企配送的充电桩也装上了,安装费用大概2000元左右,一次性投入,长期受益。有了专属充电桩,就能享受夜间谷电价格,普遍在0.3~0.6元之间浮动,比快充站动辄一块多一度的电价实惠多了。
其次,你的使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城市通勤或者短途出行。比如每天上下班来回50公里,一周只用充一次电,确实省心又省钱。有网友调侃说:“我上班路上花的电费,还没买早餐贵。”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是那种经常跑长途、跨省旅游的人,那纯电车的成本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毕竟高速充电不仅贵,还得排队,遇到节假日更是“充电难如上青天”。
虽然电费便宜得惊人,但买车不是只看电费就够了。我们来看看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隐藏花销”。
首先是电池寿命问题。很多人担心电动车用了几年之后,电池衰减严重,续航打折扣,维修更换成本高。不过根据我朋友的说法,现在的电池技术已经今非昔比了。主流锂电池理论寿命可达3000次完整充放电周期。以他的实际使用来看,每天跑50公里的话,一周充一次电,3000次充放就是80多年的理论寿命,远超车辆本身使用年限。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理论值。现实中,频繁快充、极端温度等都会影响电池健康。所以建议大家尽量使用慢充,减少对电池的损耗。
其次是冬季续航缩水的问题。北方的朋友都知道,冬天开电动车,续航打折是常态。有的车型甚至能缩水到原标称的一半,这时候电耗也会上升不少。原本百公里7度电,到了冬天可能变成10度以上,电费自然也会跟着涨点。
但话说回来,如果只是日常代步、城市周边游,这些问题其实都不算致命伤。毕竟大多数人也不是天天跑漠河看雪景,不是吗?
说到保养,我又忍不住感叹一句:开电动车是真的轻松。
传统燃油车每隔几千公里就得换机油、机滤、空滤、火花塞……简直像养个小孩,三天一小保,五天一大保。而电动车结构简单,没有发动机、变速箱这些复杂玩意儿,基本上每年做一次检查就行,连刹车片都能撑好几年。
朋友说他那一整年,除了偶尔清理一下轮胎、检查下空调滤芯,几乎没花什么钱在保养上。网友也有调侃:“电车保养,基本就是洗个车+换个空气滤芯,全程不超过半小时。”
当然,电动车也不是完全没有维护成本。比如说电池冷却系统、电机控制器、高压线路这些部件如果出问题,维修费用也不低。但好在大部分核心部件都有厂家质保,一般三五年内基本不用担心。
四、综合成本 VS 燃油车,差距有多大?为了更直观地对比,我们可以简单做个表格:
项目
燃油车(百公里油耗8L)
纯电车(百公里耗电10度)
能源单价
油价9元/L
电价0.5元/度
百公里成本
7.2元
5元
年行驶2万公里成本
1440元
1000元
这还只是能源成本的对比。再加上保养费用,每年少则几百、多则上千的差额就出来了。
有网友总结道:“开电车就像过日子,省的不是大钱,但攒着攒着也能省出一辆电瓶车。”
说了这么多,或许你也跟我刚开始一样,被“一公里3分钱”的数据震惊了。但理性来看,纯电车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的选择。它更适合那些:
城市通勤为主、很少跑长途;
家里有条件安装私人充电桩;
对环保有一定追求,同时希望降低用车成本;
不介意冬季续航略有缩水。
如果你符合这些条件,那恭喜你,纯电车或许是目前性价比最高、最省心的出行方式之一。
但如果你经常自驾游、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者住的地方压根没法装桩,那现阶段或许还是插混或油车更适合你。
所以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未来新能源全面普及的时代,纯电车还会是你唯一的选项吗?还是说,你会选择一个“全能选手”——既能加油又能充电的智能电驱车?
这个问题,也许只有你自己知道答案。
比较客观,电池的衰减可不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实际要快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