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德国政坛经历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震荡,导火索并非什么重大事件,而是一家媒体抛出的“建议”:即便美国再糟糕,也比中国好,德国应该坚定不移地站在美国一边。
这句看似简单的建议,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为何一家媒体会发出如此“亲美”的呼声?
这家引发争议的媒体,正是德国老牌报刊《镜报》(DerSpiegel),它的诞生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

1945年,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纳粹政权的垮台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反思,在满目疮痍的西柏林《镜报》应运而生。
战后德国,对纳粹暴行的反思和对美国援助的依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感。
当时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对于百废待兴的德国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也使得“亲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

《镜报》所属集团与美国《华尔街日报》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媒体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镜报》的编辑方针和立场。
如果将目光转向经济领域,我们会发现“亲美远中”的建议是多么的短视和非理性。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不仅成为了全球制造业中心,也成为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对于德国这样的出口导向型国家来说,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早已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德国的出口产品,从高端汽车到精密机械,很大一部分流向了中国市场,数据显示德国汽车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和收益,更是占据了德国经济的相当比重,每年创造的利润数以十亿计。
2022年前后,全球正经历着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各个国家的经济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稳定的贸易伙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镜报》却似乎忽视了中国市场对德国经济的巨大贡献,反而建议德国疏远中国,这种做法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前段时间,德国曾试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对中国进行制裁,结果很可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仅未能有效遏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反而可能损害德国自身的汽车产业利益。

与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中国市场相比,美国市场对德国经济的影响力远远不及。
难道《镜报》没有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经济联系和数据吗?还是说在意识形态的滤镜下,经济数据也变得无足轻重,可以被轻易地忽略或曲解?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德国的处境更为复杂,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世界格局进一步动荡不安。

美、中、俄三方力量的博弈,使德国如同置身于地缘政治的夹缝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德国承担着维护欧洲战略自主的责任,在安全问题上,德国长期以来依赖美国的保护,这也使得德国在外交政策上受到美国的掣肘。
过度依赖美国可能导致德国丧失独立性,沦为美国的“棋子”,在国际事务中失去话语权。

巴基斯坦的做法或许能给德国一些启示: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合作伙伴,不盲目站队,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巴基斯坦在与美国、中国等大国交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根据自身需要寻求不同国家的支持,从而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保持了相对的平衡。
值得庆幸的是,德国近两年的发展态势良好,与中国的合作也未受到明显的影响,这表明德国政府并未完全采纳《镜报》的“建议”,而是保持了相对务实的态度。

怎么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保持平衡,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避免选边站队的风险,是德国面临的一道难题,也是对德国外交智慧的考验。
回到《镜报》的“亲美”言论,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立场背后,是否存在着误判和风险?2022年正值中美关系紧张之际,国际舆论场上充斥着各种声音。
在这种背景下,《镜报》的“亲美”言论,难免被解读为一种站队行为,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动机和目的的质疑。

盲目追随美国,可能会使德国忽视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合作潜力,对美国的政策亦步亦趋,最终损害自身利益。
“捧一踩一”的做法,更不利于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也不符合德国一贯的务实外交风格。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合作共赢才是大势所趋。

德国的未来,在于理性务实的外交政策,在于平衡各方利益,在于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一味地“亲美”,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国际紧张局势,将德国推向危险的境地。
参考资料:
德语媒体————美国哪怕再坏 也总比中国更好
界面新闻————欧盟“拦截”中国电动汽车,德国能改变欧委会决定吗?
美国抢劫光了德国的精尖工业,养了一帮狗替它看门而已[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