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美贸易摩擦再次成为全球焦点。特朗普政府一边挥舞“对等关税”大棒,一边在股市跳水、国债动荡的压力下仓促调整政策——宣布暂停对多数国家的“对等关税”90天,唯独将对华关税税率提升至125%。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安抚愤怒的民众,特朗普更是一夜之间连发7文,呼吁:冷静点,一切都会好起来。
这种反复无常的操作,不仅暴露了美国霸权逻辑的脆弱性,更印证了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的警告:单边主义与关税战将把全球经济拖入深渊。而中国通过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以理性与事实亮明态度,既争取了国际支持,也迫使美国不得不暂时收敛锋芒。
一、美国关税政策的矛盾性:从极限施压到仓促妥协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始终在“强硬”与“妥协”间摇摆。2025年3月,美国曾宣称“对等关税”无豁免,计划对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贸易顺差国全面加税。
然而,短短一个月内,其政策就迎来戏剧性的反转:4月2日宣布的“关税2.0”中,美国不仅将基础税率从15%降至10%,还对欧盟、加拿大等盟友开放豁免,唯独保留对中国的极限施压。这种“分化打击”策略的背后,是美国经济遭受反噬的残酷现实。
数据显示,美国第一季度GDP增速预期已从2.3%下调至-0.5%,通胀率更是超过了6%,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日常支出同比飙升。对于这种怪象,华尔街分析师把矛头直指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称此举导致美国所进口的商品价格上涨12%,仅汽车产业就面临300亿美元损失。
更讽刺的是,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减少贸易逆差的初衷彻底落空——2024年对华贸易逆差反而扩大至9,9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面对国内经济恶化和盟友离心倾向,特朗普不得不以“豁免”换取喘息空间,却仍企图通过对华高关税维持“强硬人设”。这种既想收割政治利益、又不愿承担经济代价的矛盾心态,恰恰暴露了美国霸权工具箱的捉襟见肘。
二、中方的战略定力:白皮书揭示真相,转口贸易破解围堵
面对美国的关税围剿,中国展现出“有理、有利、有节”的应对智慧。4月5日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系统驳斥了美方“中国占便宜论”,用数据证明中美贸易为美国消费者年均节省850亿美元,并创造260万个就业岗位。这份文件不仅赢得欧盟、东盟等多国支持,更迫使美国舆论反思:究竟是谁在破坏全球产业链?
在行动层面,中国采取“精准反制+迂回突围”组合拳。一方面,对美农产品、能源等关键领域加征关税,直击共和党票仓;另一方面,鼓励企业通过越南、墨西哥、加拿大等第三国转口贸易,利用区域自贸协定规避关税壁垒。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对东南亚出口增长23%,其中电子元件、机械设备等“借道”商品占比达37%。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既维护了企业生存空间,也倒逼美国企业游说政府取消关税——特斯拉、苹果等巨头已联合致信白宫,警告“供应链断裂将导致美国制造业瘫痪”。
三、李显龙的全球警示:历史悲剧不容重演
在中美博弈的硝烟中,李显龙的发声可谓一针见血。他指出:“当前局势与1930年代大萧条前夜惊人相似——那时的高关税政策使全球贸易萎缩66%,最终将世界推向战争深渊。”
这一警告绝非危言耸听。作为全球最繁忙的转运港,新加坡2024年对外贸易额达1.2万亿美元,占GDP的327%。若中美关税战升级,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可能暴跌至0.5%,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等支柱产业将首当其冲。
李显龙更深层的忧虑在于国际秩序崩解。他坦言,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挑战者”的认知鸿沟难以弥合,但“若放任对抗升级,世界将陷入比冷战更危险的‘热经济战’”。这一判断得到IMF印证:中美关税若持续至2026年,全球GDP将损失4.2万亿美元,东南亚国家平均衰退2.7%。新加坡的“安全带”警告,实则是替所有依赖全球化的小国发出求生呐喊。
四、全球化的未来:多极化不可逆转
美国的关税闹剧,本质上是对多极化时代的绝望反扑。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民族主义”重塑美国霸权,可结果却截然相反,全球关税政策,进一步推进了去美元化的进程。2025年Q1,中国与东盟的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额突破1.2万亿元。与此同时,RCEP成员国贸易额同比增长18%,“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投资新增800亿美元,这些数据宣告着美国单极秩序的终结。
正如李显龙所言:“大国竞争不应让世界陪葬。”中国的白皮书不仅是贸易战的防御盾牌,更是新全球化规则的宣言书。当美国还在用19世纪的殖民思维挥舞关税大棒时,中国已通过内需提振、科技突围、区域合作构建起“反脆弱”体系。这场较量终将证明:谁在捍卫全球化,谁在开历史倒车,历史自有公论。
结语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如同一场没有赢家的“经济自杀”。中方的白皮书与李显龙的警示,为世界提供了清醒剂:解决问题的钥匙不在关税表中,而在合作谈判桌上。当美国最终不得不坐上这张桌子时,或许会想起80年前凯恩斯的忠告:“以邻为壑的终局,是所有人坠入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