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登高临远,怀古伤今,写下一首千古名作,毛主席也十分欣赏

长了鹿角的兔子 2023-02-08 17:00:57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将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对于那些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他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

辛弃疾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进行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将豪放词推向一个顶峰。

宋宁宗开禧元年,稼轩六十六岁,一方面,他为了支持北伐抗金积极准备军事进攻事宜;另一方面,多次向当政者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未受到重视,反而遭到排挤,心情极度郁闷。

有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临远,怀古伤今,几多感慨贮存于心中,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毛主席都曾亲笔书写。

据说是一九五七年,毛主席乘飞机经过镇江上空,看到下面的金山、焦山、北固山时,触景生情,即兴朗诵并挥笔抒写了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时向工作人员解释这首词的意义和所用典故。

这首词一共用了五个典故,我们将其概括为:无觅仲谋、寄奴金戈、仓皇北顾、佛狸社鼓、雄心尚存。

(一)无觅仲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镇江距离建业(今南京)很近,是孙权时的军事要地。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北方的曹操。

南宋此时也要面对北方的军队,故而辛弃疾在镇江登高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古人就是孙权。

辛弃疾对孙权极为推崇,在《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也称赞:“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极力渲染孙权当年的万千英姿、文韬武略。

然而,舞榭歌台仍在,昔日的英雄人物却早已离我们远去,无处找寻了。

(二)寄奴金戈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曾在这里起兵。他在东晋末年出兵北伐,灭鲜卑贵族统治者建立的南燕、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后来推翻东晋,做了皇帝。

他一生都在积极谋划征伐北魏,收复国土,可惜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历经岁月的沧桑巨变,曾经辉煌的地方早已经烟消云散,现在已经是长满草树的寻常小巷了。

(三)仓皇北顾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句是典故中套典故。

第一个说的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他曾先后三度挥师北伐,但最后都是无功而返,空耗国力。尤其是公元450年这一次,他领兵征伐北魏,幻想建立像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但由于部署不周,最终大败而归,徒劳无获。

第二个典故“封狼居胥”指的是西汉名将霍去病,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

后来常以“封狼居胥”寓指赫赫战功,象征着武将的最高荣誉。

(四)佛狸社鼓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个典故说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亲率大军从黄河北岸,一路追击刘义隆败军于长江北岸,迫使刘义隆主动罢兵求和。

他曾于瓜步山上建了一座行宫,因拓跋焘小名佛狸,民间称之为“佛狸祠”。这座庙宇在南宋时犹存,这里象征着南侵者留下的痕迹。今昔对照,表现了作者对国运的担忧。

(五)雄心尚存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三句情感蕴含极为丰富。

廉颇是战国时赵将,善用兵,晚年被黜奔魏。秦攻赵,赵王想再用廉颇,怕他已衰老,派人去探看。廉颇在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还披甲上马,以示不老。

使者受廉颇仇人郭开贿赂,回报赵王说廉颇虽老,还能吃饭,但和我坐了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信以为真,没有用他。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上三句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报效国家的愿望,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拳拳报国之心和不被重用的惆怅苦闷之情。

作为辛弃疾著名的爱国篇章之一,这首词的悲凉之感、怅惘之情、爱国之心,溢于言表,所用典故,也都紧联题旨,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与诗意美。

杨慎以为“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评价之高,是当之无愧的。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李白在黄鹤楼留下两首第一流的七绝,极度唯美,末尾都是千古名句李白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背得出这首诗,就能了解他人生的一大半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