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刘邦集团与项羽集团进行横向的对比,双方在关系领域展现着不一样的特点。项羽集团的宗族色彩十分浓厚,项氏宗族势力在项羽集团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其他异姓人员与项羽之间的关系,要相对松散。在关系领域,项羽与集团成员的关系,呈现着单一性的特点。刘邦集团则与其不同,刘邦集团内部成员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刘邦集团在成员结构方面要更加具有合理性与包容性。在关系领域,刘邦与其集团成员的关系,呈现着多样性的特点。
项羽集团,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以项氏为核心的宗族势力,一是跟随项羽的异姓人员。项羽所依赖的核心力量是项氏的宗族势力。

1.项羽集团浓厚的家族宗族色彩
项氏家族隶属于楚国贵族阶层。项羽跟随其季父项梁渡江北上,麾下子弟八千人,主要是来自吴中子弟。随后项氏集团的实力不断扩张,先是在东阳吸纳陈婴带领的两万人的队伍,项氏集团得以壮大。紧接着英布、蒲将军的归附,让项氏集团的实力得以迅速扩张至六七万人。此时的项梁已经有了楚上柱国的头衔,并试图继承陈胜张楚政权瓦解之后楚国的大义旗帜。

项氏一族对于旧楚国地区的号召力是巨大的。项燕和昌平君的反秦事业虽然失败了,但是给楚国民众留下了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当项氏一族在楚国地区扛起反秦大业的旗帜之时,有志于反秦事业的人士,纷纷投入到项氏一族的军队当中,并不令人意外。而这也从一开始就决定了项氏集团当中项氏一族势力的重要性与核心地位。
项氏集团始终是以项氏一族为核心,而招致吸纳各国人士,这也是与项氏隶属于贵族阶层的性质所决定的贵族身份的号召力是相对较强的,吸引着诸多的人员加入到项氏集团中来。然而在项氏集团当中,无论是前期的项梁,还是后期的项羽,都无法忽视项氏宗族的力量。他们本人对外同样是项氏宗族在外的代言人。尽管随着战争的进行,项氏集团的力量不断地扩张以及消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项氏集团中,也有一部分人离开,然而项氏宗族作为核心力量,始终是居于主导地位。

项氏集团内部成员间的关系,是比较单一的。无论是项梁还是项羽,所需要处理的与集团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的一是项氏宗族势力,一是依附于项氏集团的外姓人员。这两部分的成员构成了项氏集团的主要结构,所以关注项氏集团的关系领域,需将着眼点放在这两大政治势力之上。

项梁在世时,项氏一族在项梁的带领下,渡江北上,开展轰轰烈烈的反秦事业。对于此一时期项氏族人的活动,史书中的相关记载,除项羽外,基本未曾提及,而项氏族人的活动在项羽时期则更为活跃。其中尤以项伯对项羽的影响相对较大。
项伯担任项氏一族的族长,同时也是项羽的叔父,对项羽的影响力具有宗族层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会成为项羽决策的主导因素。项羽与项氏族人的关系,除上下隶属关系之外,更多了一层彼此牵制的因素。项羽依赖于项氏族人的支持,对其大加重用,以此来保证在集团中的决策地位,宗族的力量是项羽集团的核心力量。项羽与宗族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这是项氏集团得以不断壮大的核心支撑力量。

项羽通过对项氏宗族势力的扶持,以此来保障项氏宗族围绕项羽本身所产生的凝聚力,并进而更有效地掌控整个项氏集团。项氏一族从在项梁的带领下参与反秦事业开始,就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其内部自身的凝聚力是非常大的。项氏宗族色彩在项氏集团中是比较大的一个特点。从项伯本人对项羽决策的影响力这一方面来观察,鸿门宴时,恰是因为项伯对刘邦的回护,才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项羽对刘邦的忌惮与猜疑。
此时项羽对刘邦的猜忌因曹无伤告密事件得以衍生,并因范增的谏言加深。然而在项伯的劝说之下,项羽对于刘邦的态度发生了一个较大的转折与改变。原本紧张的局势,在项伯的活动之下,呈现出了缓和的趋势。范增谏言对刘邦要及早进行诛杀。项伯与范增在如何对待刘邦的问题上发生了冲突与分歧。

范增的怀疑与建议,是切合实际情况的,对当时争霸的天下格局与人物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总结,进而影响着项王的决策。然而在范增与项伯之间发生意见相左的时候,项羽选择相信的是项伯的建议。虽然在宴席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王早下决心杀掉刘邦,但项羽迟迟不加以理会。当范增试图以项庄舞剑的方式强行杀掉刘邦之时,项伯对刘邦的回护个更为明显。此时的项羽作为最终的决策者,做出的选择仍是偏袒于项伯的主张。在项氏集团中,项羽对项氏宗族的信赖要远远高于归附吸纳进来的异姓人员。而项羽对项氏集团的掌控力,也因为双方的相互支撑而得以强化。项羽与集团成员中项氏族人的关系,在保证上下隶属的绝对统属关系之余,其宗族亲信色彩,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项羽与异姓人员统属关系
在项羽集团中,除了项羽与项氏族人所构建的关系模式以外,项羽与其他将领、臣属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项羽本人对集团的掌控程度是逐渐构建起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项羽在北上救赵的行军途中杀掉宋义,随后楚怀王无奈封项羽为上将军,项羽初步赢得了英布、蒲将军的归附。之后使项羽真正奠定决策地位与威望的是巨鹿之战的胜利。

项羽从起兵之初在季父项梁麾下担任裨将,带兵转战多地,战功赫赫。但其地位尚未占据楚怀王旗帜之下的主导地位。项梁死后,楚怀王收项羽、吕臣兵,自行掌控,封项羽为鲁公。
由此可见,此时的项羽对于身边势力的掌控要受到楚怀王的极大制约。“怀王之约”的制定,将项羽排除在西进入关的将领人选之外,更加印证了楚怀王对于项羽的忌惮以及项羽本人地位的受挫。参与北上救赵的行军计划,也是作为次将,处于宋义之下。
项羽杀掉宋义之后,并进而带兵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大破秦军,将项羽从楚怀王的监控与压制之下解脱出来。项羽的地位急剧上升,从威震楚国,到威震各诸侯国,巨鹿之战之后的项羽,真正树立了自己在诸侯各国间的威望。项羽对身边势力的收拢与掌控程度,也不是巨鹿之战以前可相比拟的随后项羽带领楚国的军队以及各诸侯国的军队,西入咸阳,鸿门宴震慑刘邦,彻底覆灭秦王朝,此时项羽的威望达到顶点。

在项羽的主持下,分封诸将,重新划分天下势力格局,分封十八王。此时项羽对楚怀王的处置,更可见项羽此时己完全掌控楚国势力,项羽真正以君王的身份,来面对麾下势力。将楚怀王尊为义帝,并迁徙至长沙彬县,进而下令衡山王吴芮以及临江王共敖将义帝杀死于江中。此时项羽身为西楚霸王的威势更为突出。项羽本人对集团内部的掌控也更加紧密。

经历了项梁的带领,以及楚怀王的忌惮与限制之后,当项羽崛起以后,在集团内部的将领己基本彻底归附于项羽,项羽与集团将领之间的关系,极大程度上表现为上下隶属关系。这种上下隶属关系也不是绝对的,从项羽对待异姓将领的态度上可以得以印证在楚汉战争后期,项羽对待曹咎等人的态度,并不是绝对的居高临下,以命令的行文方式加以指挥,而是存有几分商量的成分。
总而言之,在项羽集团内部,无论是项羽与项氏宗族势力的关系,还是与其他异姓归附将领之间的关系,项羽与其集团成员所构建、缔造的关系,是相对单一的。对于项氏宗族势力,项羽是其在外的代表,而其又是项羽集团势力的核心支撑,属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对于异姓人员,上下隶属关系是主要方面。
刘邦集团成员结构的复杂性刘邦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之中,随着其活动区域的移动,其内部成员的成分也变得逐渐复杂起来。除丰沛地区的人员以外,有在沿途路经某地的过程中归附的人员,如郦食其、郦商等人;有亡楚归汉人员,如陈平、韩信等人;有归降的秦人,如秦骑将;有各诸侯国的跟随人士;有旧贵族,如张良;有平民,如灌婴;有文臣;也有武将;有地位处于刘邦之下的臣属;有于楚汉战争时期归属刘邦的诸侯王。总之,随着刘邦活动区域的扩大,其集团实力也随之高涨,而内部成员的组成,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充实、丰富的过程。刘邦集团的成员组成相比于项羽集团,要更加具有多样性。刘邦集团的包容性与集团结构的合理性亦得以凸显出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刘邦集团所依赖的核心力量必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3.刘邦与丰沛地区人员
丰沛系人员的组成同样也是复杂的,沛县豪吏出身的主吏萧何、狱椽曹参、厩司御夏侯婴,更有屠狗者樊哙,以及丰、沛两县的子弟等等。而刘邦与丰沛系人员的关系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不可一概而论虽然刘邦得到了丰沛人士的忠心拥戴,刘邦也将其视为自身势力的核心保障,其信赖基础是比较坚实的,但刘邦与丰沛人员的关系,并不是严格的绝对的上下统属关系。

刘邦起兵之初被尊为沛公,刘邦与其拥护者之间,在身份地位上并没有难以企及的差别,同为编户民的存在,给了丰沛系人员,在心理上的平等意味。除此之外,针对丰沛系人员内部成员,刘邦与各个成员的关系,同样不是千篇一律的,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刘邦与丰沛系人员的关系,具有朴素的平等性、任侠性。丰沛子弟与刘邦的结合,是起源于反秦事业,当形势变化以后,双方之间的关系,势必会被重新加以定义,因为任侠习俗或者兄弟恩义关系,而结合在一起的双方,尊卑上下关系会更加明确与严格,上下绝对统属关系也更为突出,君尊臣卑秩序下的关系内涵从而占据主导地位。
4. 刘邦与沿途归附人员
沛县起兵以后的刘邦集团,其活动范围逐渐地扩大,在反秦阶段以及楚汉战争阶段,随着刘邦集团活动轨迹的移动与扩大,不断地有所经过地区的人员,加入到刘邦集团中来。他们与刘邦之间所构建的关系,在普遍性的特点之外,亦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比如对于刘邦个人的尊崇,对刘邦集团最终能够取得战争胜利的判断,功利性的考量成为影响刘邦与其集团成员之间关系的基础性的因素。在刘邦集团所经过的地区,不断地有各种身份的人员加入进来,刘邦集团的成员结构得以丰富与充实起来。集团成员与刘邦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呈现出复杂的一面。
郦食其、郦商等人对于刘邦的归附,即是出于对刘邦个人的认可以及刘邦能够与人共利的特点。功利性的利益关系成为刘邦与其集团成员之间紧密结合的纽带。

5.刘邦与亡楚归汉人员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集团势力与项羽集团势力之间的激烈争斗,使得各自的集团成员组成也发生着变化。一部分原属于项羽集团的人员,出于各种原因,选择加入到刘邦集团中来。比如陈平因担心被项羽诛杀而逃往汉国,韩信因不受项羽重用而选择依附刘邦,还有楚汉战争后期,随着刘邦对楚汉战争优势的占据,一批项羽集团的人员,出于战争胜负的考量,选择加入到刘邦集团中来等等。
刘邦与亡楚归汉人员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利益的结合,在此基础上,不同的人员与刘邦之间的关系,呈现着各自的特殊性在刘邦集团与项羽集团的对比之下,刘邦集团内部对待人才的标准,展现出了更大的吸引力。刘邦与亡楚归汉人员之间的关系,在整体上呈现着利益间结合的功利性特点。

6.刘邦与楚人、秦人以及其它诸侯国人员
刘邦先后经历了楚国、秦帝国的统治,楚文化对于刘邦的影响是深刻的。刘邦与项羽同属于楚人中的一员。刘邦在雍齿叛丰事件后,选择先后从属于秦嘉、景驹控制下的楚势力以及项梁控制下的楚势力,并在与楚为盟的旗帜下开展反秦事业,充分表明刘邦对于自身的楚人身份的认知,是非常强烈的。刘邦对于楚势力的认可与利用,是刘邦集团得以不断壮大的原因之一。
刘邦与项羽在战争时期对于楚人的争夺,亦是较为激烈。楚人势力是刘邦集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相比于项羽而言,刘邦对秦人、其他诸侯国人表现出了更大的宽容性与包容性刘邦对于旧秦国地区的苦心经营,以及对于旧秦人宽容的态度,充分表明了刘邦对于秦人的接纳与认可态度。秦人势力在楚汉战争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甚至使得刘邦集团的成员结构在最基础的层面上,具备了浓厚的秦人色彩。由于地域之差异和资历之限制,秦籍人士尚不能进入刘邦集团之核心及高层,但他们却实实在在构成了汉军的主力。刘邦对于秦人、秦制的接受与认可,使得刘邦在楚汉战争之中,拥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刘邦虽然在与项羽争斗的过程中屡受挫折,但稳定的关中地区,使得刘邦能够不断地集聚起新的力量与项羽抗衡。

秦人对于刘邦的认同要远远地大于项羽。刘邦虽然被迫成为汉王,但在秦人的心目中,已经是秦王。“非张楚不能灭秦,非承秦不能立汉。”一语精确地把握了刘邦集团之所以能够建立汉王朝的关键原因。刘邦在巴、蜀、汉中的一系列经营虽然在初期阶段,遭受挫折,诸多人员甚至是将领逃亡,但最终在萧何、韩信等人的谋划下,以东向击楚,凝聚人心,楚汉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楚人、秦人以及其他诸侯国人,在刘邦的带领下,正式开始了与项羽集团之间的争霸战争。刘邦与楚人、秦人以及其他诸侯国人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呈现出了相对的稳定,刘邦集团的包容性亦得以展现出来。

或许刘邦更懂得在帝王之路上的游戏规则,暂且不谈西汉初期时功臣的命运,至少在刘邦起家时刘邦的隐忍以及呈现的包容性,让更多有志之士带着希望加入到刘邦阵营“共图霸业”。而作为悲情英雄的项羽,初期得益于家族的荣耀,起点高但也由于宗族的利益牵绊加上刚愎自用的性格,最终折戟沉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