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看过《横空出世》后,你会发现其实中美两国制造原子弹的历史经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伴随着惊险、间谍排查、隐秘行动、遭遇磨难,得到启发,经受审查,最终同心协力将计划达成。
看这部《奥本海默》电影之前,虽然对于奥本海默没有多少了解,只知道他是曼哈顿计划项目的负责人。
但是对于参加过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却是有些了解,比如费米,曼哈顿计划的部门负责人,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物理学家,还有费恩曼、吴建雄、爱因斯坦等。
不过对于这部电影的帮助并不是很大,因为他是一部传记类的剧情,你只要看过他的履历,你完全能够从错综复杂的倒叙、插叙剪辑中重新整理出时间点。
而且诺兰导演的电影,我基本上看过一遍。
主演基里安·墨菲演过的电影、电视剧,我也略知一二。
比如:《盗梦空间》、《蝙蝠侠》系列、电视剧《浴血黑帮》、《敦刻尔克》、《冷山》、《安娜》、《带珍珠耳环的少女》等等。
所以,第一次接触的观众,可能会看不懂或者完全搞不懂故事的脉络,只会表现出震撼或者懵逼的状态,可以理解。
奥本海默本人
曼哈顿计划
历史背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2年6月,美国开始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所以也叫“曼哈顿计划”。
1945年7月16日,美国研发原子弹成功,两颗原子弹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上空爆炸。
1949年8月29日,苏联研制原子弹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研制原子弹成功。
曼哈顿计划这项工程集中了非常多优秀的西方核科学家,由格罗夫斯负责筹备,奥本海默负责研制,动员接近十万人参加,其中包括费米、费恩曼、吴建雄等一批顶级的科学家。
历时3年,耗资近20亿美元,在1945年7月研制成功第一次核爆炸,制造出两颗原子弹出来,分别是小男孩和胖子。
1945年8月,一颗小男孩原子弹飞往日本的广岛。三天后,一颗胖子原子弹飞往日本的长崎。
曼哈顿计划成员合照
再聊聊几个影片中涉及到的名人。
1、费恩曼
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的天才是爱因斯坦,下半叶就是费恩曼。
两个天才当时都聚集在美国。
费恩曼从小读《百科全书》,父亲是犹太人。
10岁就有自己的实验室,开始修理各种电子设备,做物理实验。
17岁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先学数学,后学的物理。
所以,数学是科学家必学的一门学科,并且还是精通的那种。
24岁片拿到了物理博士学位,还加入了“曼哈顿计划”。
1988年,因患癌症,肾功能衰竭,在洛杉矶逝世,享年69岁。
2、海森堡
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193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年仅22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大多数科学家都是受到前人的启发才有了时至今日的成就。
就像爱因斯坦得到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帮助而提出了光量子理论的假设一样。
海森堡则受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帮助,提出了矩阵力学、不确定性原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很多科学家逃离了欧洲,远赴美国,其中就包括参与“曼哈顿计划”的原子物理学家玻尔、查德威克、以及爱因斯坦。
1939年,德国化学家哈恩和物理化学家斯特拉斯曼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这一举动引起了各国军方的重点关注。
德国政府便要求科学家们负责原子弹项目的研制,其中最具名望的海森堡便成为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原本这个项目海森堡应该胸有成竹,没想到却发生了重大意外。
他竟然将“铀235”的数据算多了几吨核原料。
如此,这项计划就被不切实际的缘由搁置了。
可是,这个故事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现在已经无从得知。
1976年逝世,享年75岁。
3、吴健雄
出生于江苏苏州的美籍华人吴健雄被誉为“核弹女王”、“东方居里夫人”、“原子弹之母”,是历史上第一位美国物理学会的女性会长。
她是奥本海默的学生,参与过“曼哈顿计划”。
22岁获得物理学士学位,28岁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46岁成为了普林斯顿大学百年第一位女性荣誉博士,78岁获得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颁给她的国际编号为2752号小行星一枚——吴健雄星。
本可以与李政道、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她却不知为何与之失之交臂。
1997年,吴健雄在纽约逝世,享年85岁。
4、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出生在一个犹太人的家庭。
小时候不能说话,到了十岁才开始阅读各种科学读物和哲学著作。
12岁开始对数学感兴趣,甚至到了狂热地步,自学高等数学,16岁自学微积分。
26岁获得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提出了光子假设,创立狭义相对论,10年后创立广义相对论。
42岁,因为光电效应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53岁离开德国,去了美国,从此在美国定居。
1955年逝世,享年76岁。
他是继伽利略、牛顿后又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
下面是《奥本海默》的剧情介绍。
奥本海默
单就影片来说,《奥本海默》确实吸引人关注,不仅众星云集,关键诺兰导演的作品,几乎都是佳作。
但要挑毛病,也绝非没有。
那么《奥本海默》和其他传记电影相比,它的剧情究竟有哪些精彩看点?
1,导演的拍摄手法,制造悬疑、时间错乱。
2,影片中的英伦风格的服饰,帅气、舒服,值得考究。
3,这个时代出现了数不尽的天才科学家,基本上在德国、苏联、美国。
4,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引发全世界的关注。
5,奥本海默个人多舛的命运,值得深思。
6,政治斗争对科学家带来的影响。
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编剧: 克里斯托弗·诺兰主演: 基里安·墨菲 / 艾米莉·布朗特 / 马特·达蒙 / 小罗伯特·唐尼 / 弗洛伦丝·皮尤 / 阿尔登·埃伦瑞奇 / 大卫·克朗姆霍茨 / 乔什·哈奈特 / 杰森·克拉克
基里安·墨菲 诺兰的御用演员
《奥本海默》可以分三段来说,
第一段是奥本海默的学业和感情经历。
他身处在一个犹太人的富裕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年纪轻轻就以各科全优的成绩考上了哈佛大学。
在此期间他相继选择了物理系、化学系科目,并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加入卡文迪许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非常出名,有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从这里产生。
当然,当时的英国是日不落帝国,有着来自各国的科学家在这里学习和研究。
后来,22岁的奥本海默辗转到德国哥廷根大学,跟随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的玻恩从事物理研究,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37岁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第二段是奥本海默在1942年6月,38岁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负责人。
1945年7月,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世界由此进入新的时代。
这段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制造一个原子弹的各种原因和艰难过程。
和《横空出世》相比,它更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科学家以及工作人员众多、研制花费巨大,防止苏联以及其他国家的间谍潜入,还有就是诺兰导演营造的倒叙、插叙,让整个剧情混乱,以及特效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等等。
而《横空出世》中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有着更为艰辛的历程,苏联撤出了科学家,又开始在边疆制造矛盾。资金是个大问题,以当时的国家经济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但可以看出当时的人本着爱国的情怀,始终坚信,国家要强大,必须成功的信念,勠力同心,必将创造奇迹。
在水源不足就用车一车一车从百里之外拉来,在很多工作人员得了怪病之后,依然坚持做着研发试验,在负责人陆光达被质疑,接受审查时,冯石将军为他担保责任。
种种困难,依然挡不住中国第一个原子弹在漫天狂沙、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爆炸成功。
这样的成功,意味着中国进阶成为新的世界强国之列,中国的崛起,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第三段是奥本海默接受审查的过程。
影片就他参加曼哈顿计划和与有着特殊身份的情人的接触,以及对氢弹制造的抵制,还有嫉妒和不满他的荣耀和才能的敌人的诬陷,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导演采用了穿插交错的剪辑方式,让整个剧情“混乱”,有些不了解奥本海默传记以及剪辑手法的观众可能会一脸懵逼。
奥本海默怀着对未来世界的担忧,还有出轨后对家庭造成的伤害,后半生一直处在深深自责当中。
他说:如今我已经成为死神,成为世界的毁灭者。
而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一直都没停止过,以至于后来他的才能完全没有什么发挥的可能。
1967年,原子弹之父因得了喉癌,在普林斯顿逝世,享年62岁。
引发思考(与电影无关)
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朝还在闭关锁国,做着千秋大梦。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西方国家却一个个如巨人般崛起,傲视着整个亚欧大陆,甚至一度殖民到了美洲地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一直处于鼎盛时期。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从此没落,德国崛起。
在这个时期,欧洲国家出现了成千上万的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等等。
没想到德国屠杀犹太人这一举动,间接地为美国输送了大量的科学家和各种学者、能人,从此美国开始繁荣昌盛。
美国的兴起,开始接纳全球大量的人才。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战胜国开始渐渐恢复国家动力。
为此,我内心深有感触,那时候的科学家始终怀抱着为世界人民着想的心,有着良知和骨气。
如今世界和平了这么多年,人们的心又开始变坏了,难道这就是世界开始变化的种因么?
未来,在哪里?我无从得知。
我只希望人类能够明白,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心变坏,只会将世界坠入无底洞的深渊。
长此以往,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国将不国。
难道世界真的是处在死循环的涅槃里,重生,再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