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73年那会儿,晋国马上就要有个新国君上位了。但那时候的晋国国君势力弱得很,朝政都被那些卿族给把控了。因为已经连着出了两回卿大夫杀掉国君的事儿,国君手里的权力基本上都被掏空了。
往南看去,强大的对手楚国正瞪大眼睛盯着中原这块宝地,想要占为己有。已经做了六十年中原老大的晋国,现在可是麻烦不断,里面有问题,外面也有威胁。
春秋那会儿,真是英雄好汉满天飞。各个地方的领主都不甘示弱,都想当老大。西周衰败之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这些人,一个个接踵而至,在春秋历史上崭露头角,成了能领导其他诸侯的霸主。
到了春秋那会儿,中晚期吧,有这么一位大佬,他虽说没挂上霸主的头衔,但干的事儿可一点不比霸主差,大伙儿都这么议论他:
说起来谋略,他可不比晋文公重耳差,论起智慧,他绝不输给郑庄公寤生,讲到战略眼光,他绝对不亚于齐桓公小白,而论起才干,他也绝不逊色于楚庄王熊旅。
要不是晋国已经有了称霸中原的能手晋文公,这位大佬也绝对有资格列入春秋五霸之中。他,就是将晋国霸业从中途衰落一路带到顶峰的那位晋悼公,名叫孙周。
不过,说起来,孙周在历史上初登舞台时,真的没人觉得他能行。他被那些大权在握的大臣们当个摆设,硬推上了国君的宝座。你想啊,年轻的晋悼公,面对着周围一片说他不行的声音,到底是怎么反转人生,让晋国继续称霸百年的呢?
这事儿得从晋国国君和贵族们的争斗讲起。早年间,晋国内部不太平,主要就是国君家族和那些有权有势的卿族之间,矛盾越积越多。国君想巩固自己的权力,而那些卿族也不甘示弱,都想着多捞点好处,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这样一来二去的,双方就杠上了,争斗也就越来越激烈。所以说,这一切的根源,还得追溯到晋国国君和卿族之间的那场权力之争。
【公卿之争】
春秋时候,到了中期阶段,晋国那边公家和卿族斗了快一百年。代表公家的权力越来越弱,那些帮国君干活的大臣们却越来越强势。为啥会这样呢?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曲沃那个地方取代了原来的都城翼,还有一个就是他们搞的三军六卿制度。
公元前745年那会儿,晋国的国君换到了第十二位,就是晋昭侯。他把曲沃这块地儿赏给了自己的叔叔姬成师,大伙儿都叫他曲沃桓叔。这人,后来就成了晋国小宗这一支的老祖宗。
昭侯即位第一年,把文侯的弟弟成师封到了曲沃那地方。曲沃这地界,比晋君住的都城翼还要大呢。翼,那可是晋国国君的老巢。成师被封到曲沃后,大家伙儿都叫他桓叔。
那时候,晋昭侯打算把曲沃这块地方封出去,可宫廷里的大臣们都不买账。为啥呢?曲沃这块地儿实在太大了,比都城翼城还要大上一圈,而且地理位置还特别关键。这样一来,晋国里那些小家族的实力,都快赶上那些大家族了。
晋昭侯活着那会儿,大宗小宗之间还挺和睦,没啥大矛盾。
公元前739年那会儿,晋国可不太平,出了大乱子。大臣潘父干了件大事,把晋昭侯给杀了,然后自己扶持曲沃桓叔当上了国君。不过,晋昭侯的手下们可不愿意,立马起兵反抗。结果,潘父被杀了,桓叔也打了败仗,没辙,只能灰溜溜地跑回曲沃去了。
晋昭侯的儿子姬平,因为国内的一通乱子,被大家推上了国君的位置,后来人们叫他晋孝侯。打这以后,晋国就裂成了两半,小家族和大家族明着干架,打来打去,这场内斗一直闹了六十来年。
公元前731年,73岁的曲沃桓叔带着没能坐上晋国国君宝座的遗憾走了,随后曲沃庄伯接过了位子。他接着老爸没干完的事儿,继续跟大宗那边斗来斗去。
公元前724年那会儿,曲沃庄伯派人跑到翼城,把晋孝侯给干掉了。晋国的主家一看,哪能行啊,立马就联合荀国这些诸侯国,一块儿强烈反击。曲沃庄伯一看势头不对,又缩回曲沃去了。
后来,晋孝侯的弟弟郤被大家推选做了国君,这就是晋鄂侯。
公元前718年那会儿,曲沃庄伯悄悄给周桓王送了好处,拉上郑国和邢国,一块儿去打翼城。周桓王一看,也派了自己的兵马去帮忙。晋鄂侯哪打得过这么多人,最后只能打败仗,跑到随邑躲起来了。
没多久,曲沃庄伯又跟周桓王闹翻了,周桓王这下站到了晋国大宗那边。到了那年秋天,他直接派兵去打曲沃庄伯。庄伯又打了败仗,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曲沃。
周桓王把晋鄂侯的儿子光扶上了国君的宝座,大家称他为晋哀侯。尽管晋国的大宗势力在跟曲沃和翼城的第三次对战里又赢了,可这一仗也让晋国大宗元气大伤,实力大减。
公元前716年那会儿,曲沃庄伯心里头憋着气,郁闷地走了。他儿子接过了摊子,这就是后来的曲沃武公。
曲沃武公当了老大后,又一次发兵去打翼城,把那边的晋哀侯、晋子小侯、还有晋侯缗这三个国君都给干掉了,并且把留在翼城的大宗贵族也给一锅端了。经过曲沃和翼城的第五次较量,这回曲沃总算是赢了。
曲沃武公为了让周王室不对战事插手,就把抢到的那些玉器宝贝送给了新登基的周釐王,想要得到周王室的承认。他就这么拿好处换支持了。
周釐王一看,生米煮成了熟饭,干脆就顺水推舟,让曲沃武公做了晋国的老大,成了诸侯里的一个,大家后来都叫他晋武公。晋武公把晋国的地盘全给并了,正式坐上了晋国头把交椅,成了晋国说了算的人。
曲沃夺了晋国的王位,这事儿严重违反了周礼,可以说是胆大包天。晋国的一个小分支,靠着武力干掉了正宗的晋国国君,然后自己当上了老大。这事儿给以后留下了很坏的榜样。奇怪的是,周王室竟然还支持这种违规的行为,结果搞得礼法全乱套了,社会风气也开始变坏。
不过,晋武公虽然成功坐上了国君的位置,但晋国的内部纷争并没有因此平息。他只在位短短一年时间就去世了,接着他的儿子姬诡诸接手了国君之位,人们后来都叫他晋献公。
晋献公一当上国君,就成了晋国的大当家。为了不让曲沃代翼的历史重演,他动手搞了个政治大扫除。就是把晋国那些公子哥们儿全给处理了,一个不留,把潜在的对手都给灭了个干净。
这样一来,事情就发展成了一个结果:晋国里头,公族没了影儿,卿大夫们开始掌权了。
晋献公把自家的亲戚都除掉后,接着就把矛头对准了自己的儿子们。
那时候,晋献公特别宠爱的妃子骊姬,心里头盘算着要把太子申生给废掉,好让自己的儿子上位。她就设计了个圈套,诬陷申生想杀晋献公。申生一看这形势不对,吓得跑到了曲沃。结果呢,他在曲沃选择了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后来,骊姬又想办法坑了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重耳和夷吾怕被杀头,只能逃出都城,回到了自己的地盘。晋献公呢,他又听了骊姬的坏话,觉得重耳和夷吾想造反,二话不说就出兵攻打他们。
重耳和夷吾一收到风声,立马在各自心腹的帮助下,不得不离开封地,踏上了逃亡的路。他们俩开始了四处漂泊的日子。
公元前651年那会儿,晋献公走了,骊姬的娃奚齐就被扶上了国君的宝座。
没过多久,晋献公去世后办丧事那会儿,晋国有个大夫叫里克,他动手把奚齐给杀了,打算把重耳和夷吾两个人接回晋国来当国君。可没想到,这个打算被骊姬给拦下了,她不同意。
奚齐没了之后,骊姬打算让她妹妹少姬的儿子卓子来当国君。里克看骊姬还是那么固执,一不做二不休,把卓子也给杀了,接着还把骊姬给狠狠地鞭打死了。
后来,里克琢磨着要把重耳接回来当国君,但重耳没答应。没多久,有了秦国撑腰的夷吾回到了晋国,接下了国君的位子,大家后来都叫他晋惠公。
晋惠公一共当了十四年的国君,后来去世了,就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太子圉,大家后来都叫他晋怀公。太子圉原本是被送到秦国做人质的,但当他听说老爸晋惠公病得很重,生怕王位被别人抢走,就悄悄地从秦国溜回了晋国。
太子圉的做法惹恼了秦穆公,秦穆公一生气,就派人把重耳接到了秦国。他不仅给重耳提供了帮助,还支持他回到了晋国。重耳回去后,干掉了晋怀公,自己坐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后来大家称他为晋文公。
晋国这二十多年,国君换了一茬又一茬,再次说明了大宗小宗之间的争斗那叫一个惨烈。但即便如此,等重耳当上国君后,晋国还是没有公族掌权的情况。
起初,因为丽姬搞的那一出乱子,她诅咒不让养别的公子。从那以后,晋国就没了公族的人了。
晋文公当上国君后,他搞了个新制度,就是三军六卿那套。这个制度啊,让卿大夫们地位提升得飞快。
公元前633年,那时候有个大事叫被庐之蒐。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动手前,他整编了军队,分成了三支。每支队伍呢,都设了个头儿和副头儿,按顺序来就是:中军的头儿和副头儿,上军的头儿和副头儿,还有下军的头儿和副头儿。
在那时候,中军将就是晋国的大当家,也就是正卿,负责掌管整个晋国。六卿呢,他们在朝廷里是出将入相的重要人物,手握晋国军政大权。这六卿按照一个规矩,就是“老大走了老二上”,轮流来管事儿,互相之间还能制衡,防止哪一家独大。这就是三军六卿制度是怎么来的。
重耳在外面漂泊了十九年,身边一直跟着几个铁哥们,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他们都不是一个家族的。等重耳回到晋国,他把这些兄弟都提拔了上来,让他们都当了大官,就是六卿。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晋国称霸的关键人物。
但过了几十年,这些大家族的后代子孙在保住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主地位时,也一点点地削弱了晋国国君的权力。
赵盾掌权那会儿,晋国的六卿权力可大了,军权和政权都抓在手里,竞争那叫一个激烈。先是狐家内部闹矛盾,结果被赵盾给赶了出去。没过多久,先家又和犬戎勾结起来捣乱,最后让晋景公给整个家族都灭了。
赵盾离世后,郤氏势力崛起,变得越来越霸道,其他卿族不断受到他们的排挤和打压。
公元前573年的时候,栾书使了个计谋,说郤氏和公子周有秘密来往。晋厉公一听就信了,马上让胥童去把郤氏一家还有公子周那边相关的三族都给灭了。
胥童带着八百个手下干掉了三郤,之后他瞅准机会,直接冲进朝廷,把栾书和中行偃给逮住了,打算一刀解决了他们,好免除以后的麻烦。
晋厉公直接回绝了请求:“一天之内已经处决了三位重臣,实在不忍心再下手了!”
胥童回应说:“今天你要是心慈手软,明天他们可不会手下留情,说不定就会对你下手。”
晋厉公就是不听劝,他饶过了栾书和中行偃两人,还提拔胥童做了卿大夫。
那年十二月,晋厉公跑到大夫匠骊家里做客,没想到被栾书和中行偃给逮住了,直接给关了起来。栾书为了自己能够继续掌权,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晋厉公给杀了。这样一来,晋国又乱套了。
栾书中将军坐上了正卿的高位,本事那是一等一的好,为晋国保住霸主地位真的是拼了老命。不过话说回来,他为了让自己手里的权力更稳当,也是费尽了心思,暗地里搞了个大动作,把国君都给除掉了,这样一来,朝廷大权就稳稳当当地落到了他手里。
但是,现在的晋国一天也不能没有国君,该选谁来继承大位,成了栾书面前的头等大事。他得找个年轻没经验的新国君,当个听话的摆设,好让自己大权独揽。
他到处寻找合适的公室子弟,除了厉公那一支的人。最终,他的目光落在了一个人身上,那就是晋襄公的曾孙,也是晋厉公的堂侄孙,名叫周。
孙周尽管出身贵族,可他们家的血脉离国君的正统已经远了三代,声望不够压人。再说了,他也就十四岁,还是个啥都不懂的小子。这样一来,晋国真正说了算话的,还得是栾书。
在栾书看来,孙周就像是个能被他随便操控的小玩偶,但事实根本不是这样。孙周虽说年纪还小,可已经有了好名声,大伙儿都说,他比起厉公州蒲,更适合当国君。
晋侯州蒲那人不太像国君样,但论起才能,倒是和周子挺般配的。
孙周从小就特别聪明,十岁那年就开始跟着单襄公学习,知识渊博,记性也好。
听说襄公临终时,跟儿子单倾公交代:“你得好好对待孙周那孩子。他特别爱学习,名声也越来越大。现在晋成公那边公室势力弱,论起亲戚关系,孙周跟咱们最亲。而且这孩子不忘本,以后肯定能当上诸侯。咱们可不能对他怠慢了。”
单襄公说的话成真了,晋国国君的位置换来换去,最终竟落到了孙周手里。不过,坐上这国君的宝座可不是啥好事,危机一大堆。这十四岁的小子,说不定就得当个受气的傀儡,更惨的是,万一不听话,还可能被那些有权有势的大臣给宰了。
路子艰险得很,大权都被那些老臣子攥在手里,可孙周这少年郎没被吓倒。他靠着非凡的勇气和果断行事,硬是把晋国的国君位子给稳稳当当地坐住了。
【悼公复霸】
公元前573年那会儿,栾书就派了人去洛邑,想把孙周接回来当国君。考虑了好一阵子,孙周最后决定回国。这时候呢,栾书心里也在盘算,怎么给这个新来的年轻国君来个下马威。
这天,孙周他们坐着马车,一路颠簸,总算是到了晋国的地界,来到了清源。栾书呢,早就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在这儿等着了。表面上看,他是来迎接国君的,可实际上,他是想让孙周知道,这朝廷里,真正能指挥大臣们的人,是他栾书。
望着眼前的场景,孙周心里头大吃一惊,他一下子就懂得了栾书这么做的用意。回想三十年前,晋成公是被那个篡位的赵氏弄回来当国君的,一辈子都像被赵氏操控的木偶,他可不想走晋成公的老路,被当成傀儡。
想到这点,孙周立马表现出了聪明君主该有的睿智和勇气。
他朝着满朝文武大声说道:“朕在周都漂泊了这么多年,心里头早以为这辈子是没机会回咱老家了,更没想过有一天能当上这国君。但天意难违啊,它既然这么安排了,咱也得接着。大家都知道国君地位尊崇,可你们谁知道这尊贵到底体现在哪儿呢?”
下面的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吱声。
孙周一看这情形,接着开口说:“你们觉得国君尊贵就是穿得好,吃得好,坐豪车,住大殿,身边美女环绕吗?错了!国君的尊贵在于他说的话有分量,一句话顶九鼎,发出的命令必须执行。要是你们只是表面上听从国君,背地里却不把国君的命令当回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那国君还有啥用,你们说是不是这样?”
孙周这话一说,大臣们立马都安静了下来,但栾书没开口,他们也就不敢随便应声。
孙周哼笑了一下,开口说道:“我今天和各位在这里立下个明白约定,要是你们真把我当国君看待,那就得听我的号令。如果你们只是想找个摆设国君,那我现在就走,你们自己折腾去吧,反正,我绝不会步上厉公州蒲的后尘,当个被人摆布的国君。”
栾书听了孙周的话,心里猛地一惊。他真没想到,这个才十四岁的孩子,竟然有这么大的勇气和胆识,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看来他是小瞧这孩子了,以后得对他多留个心眼,小心应对。
但是,就算栾书心里已经盘算好了,他也没料到孙周会一点反应时间都不给他。
上任头一天,孙周就采取了强硬措施,把以前支持厉公杀掉郤氏全家的夷羊五、清沸魑这些人,因为他们讨好君王做了坏事,直接给处决了。
接着,他们借厉公之死把程滑定罪,顺势把厉公生前宠信的那些内臣全部清除,一共处理了七个重要人物,这才算是把厉公留下的朝政乱象给彻底整治了一番。
搞定前朝那些捣蛋鬼后,孙周马上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
挑选有本事的人才来填补空位,让朝廷更稳固;
要帮劳动者要回被不公正扣掉、剥削或者拖欠的钱物,让他们心里痛快,工作起来也有干劲。
关照无依无靠的老年朋友,特别是那些过了七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悼公他都会亲自去见面聊天,这让大伙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政府的温暖。
重新启用那些因各种原因遭到排挤和免职的有才之人参与政务管理。
改善社会风气、帮助贫困人群、救济受灾群众。
减税让利,宽恕过错之人;
改进官员管理,让官员们好好干活,多提倡廉洁,对那些贪污的得狠狠惩罚;
要合理使用老百姓的力量,明确规定掌权的人不能耽误农忙时节,得保证国家仓库满满当当的。
新规定一公布,晋国不同层面的人们需求都得到了照顾,孙周也因此赢得了大部分人的拥护。
接着,孙周二话不说就开始整顿朝廷,给官员们来了个大换血。在这次人事调动里,最让人意外的是,栾书竟然被剔除出了军事和政治的核心圈子。
栾书一听那消息,心里头那叫一个憋屈,立马就往宫里赶,去见孙周。孙周心里明镜似的,知道栾书为啥来。他就开口了:“栾家给晋国帮忙,都帮了三朝了,那功劳可大了去了。我呢,也心疼你这些年不容易,就让你退休吧,栾大人,赶紧收拾收拾回家去吧!”
栾书一听,赶紧回“大王,我这把老骨头啊,就想好好辅佐个明君,为晋国拼尽全力。从来没想过要回老家养老,所以,大王啊,您还是把让我回家的命令收回去吧。”
孙周压根儿没搭理,直接说道:“栾大人,你还记得咱俩之前定的君子协定不?君王的话是不能反悔的,我心意已定,你就自己看着办吧。”
栾书压根儿没料到,他亲手推上晋国君主宝座的新君,头一炮竟是对自己动手。他更没想到,自己在三朝元老位置上辛苦攒下的那些亲信势力,会被孙周一下子就给拆散了。从那以后,栾书在晋国的政治舞台上就没了影儿,而孙周振兴晋国的大计,算是正式拉开了序幕。
晋悼公孙周动手快狠准,把晋国那些卿大夫的位置给大换血了。他把栾氏、中行氏这些老资格的大臣给打压了下去,换上了韩、魏、赵这些新的家族势力。这样一来,他很快就建立起自己的亲信圈子。
孙周靠着他强硬的手段,稳稳地坐住了统治的位置,给以后打下了好基础。他管理手下人那一套,玩得溜得很,让大臣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根据古代史书《左传》里的说法:
整个部门的人都没做好本职工作,官员们没有到别的地方去谋求私利,爵位不超越他们的德行,老师不欺凌正义,军队不逼迫友军,百姓们没有怨言,这就是能够重新称霸的原因。
就那么几个月,晋悼公孙周愣是把从景公到厉公那阵子留下的乱摊子给整得顺顺当当。老百姓过上了安稳日子,国家实力也是一天天往上涨,晋国眼看就要重回霸主宝座了。这下子,周围那些大大小小的敌对国家,可真是感觉压力山大,心里跟扎了刺似的难受。
春秋时期,各国封地和戎夷部落的地盘混杂在一起,老是打来打去。到了晋厉公那时候,北方的戎狄老是骚扰晋国的边境。孙周一当上国君,晋国的实力就噌噌往上涨,那些少数民族国家一看,态度也变了,都想跟晋国拉拉关系,搞好外交。
对于戎狄部落表达友好,孙周心里头可没啥好感。那戎狄部落,贪心得很,说话也不算数,老来骚扰晋国的边境。要想彻底解决这事儿,还是得靠武力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孙周的主意被司马魏绛给否了,他对孙周说:“咱们现在正跟楚国争地盘呢,好多诸侯国都在两边看风向。要是这时候去跟戎狄干架,人马钱粮都得搭进去,中原那边能用来对抗楚国的兵力就不够了。楚国一看这机会,肯定得使劲儿压咱们,那些诸侯国保不齐就会倒戈相向,跟着楚国混。到时候,就算咱们打下了戎狄的地盘,可中原那边全丢了,这不划算啊。”
孙周一听这话挺在理,就问:“那咱们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魏绛马上接过话茬儿说:“依我看啊,跟戎族打仗,还不如跟他们和好呢。”
魏绛是孙周亲自提拔起来的新军将领,年轻且能干,特别有战略头脑。他给孙周仔细讲了讲“和戎”政策能带来的五个大好处。
首先,戎狄民族习惯跟着水草走,他们看重财物,不太在乎土地。要是跟晋国和好了,那晋国就能跟他们换不少地方呢。
另外,边境安稳能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对农业发展也有好处。
另外,戎狄要是臣服了晋国,那周边的国家肯定都得吓一跳,这在诸侯们争地盘的时候,可是个不小的震慑。
另外一点,要是没战争,那咱就不用花军费买那些军用东西了,能攒下劲儿,专心对付楚国。
第五点,要想让周边的人安心,远方的人也归顺,长久保持稳定,让天下都听话,那就得丢掉武力征服的念头,靠品德让人信服,这样才行。
魏绛说的话真是一针见血,孙周听了特别高兴,当场就让魏绛去当“和戎使”,还准备了好多礼物,叫他带去无终国谈判和解。
魏绛着眼整个国家的利益,打破老旧的观念束缚,在中原诸侯国的历史上,头一回让汉族和少数民族携手合作,团结一心。
和戎策略推行以后效果挺好,不光保证了边疆的平稳,还让孙周的仁义名声传得老远,引得中原那些诸侯国都争着来投靠,这事儿也给晋国的老对手楚国添了不少堵。
其实从春秋早期开始,中原的那些国家就察觉到了楚国带来的压力。楚国掌握了汉水那块地方和长江中间段,把周围的小国家都当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它经常发动战争,把汉水边上的那些诸侯国一个一个都给并掉了。
公元前638年那会儿,楚国一路往中原冲,结果撞上了刚冒头不久的晋国,两边一看,晋楚争霸的戏码马上就要开场了。
楚共王当政那会儿,晋楚两边已经打了三场大战,就是城濮那一仗、邲地之战,还有鄢陵之战。这三仗打下来,两家是互有输赢,一会儿这边强,一会儿那边盛,霸权就这么来回变。
楚共王正值当打之年,心里那股子雄心壮志可大了,一门心思想着要接着老爹楚庄王打下的江山,在中原继续称王称霸。可谁承想,他的这个霸主梦,竟被刚坐上龙椅、还嫩得很的晋悼公给彻彻底底打破了。
晋国走下坡路那会儿,楚国瞅准机会,把中原的郑国,还有南边的陈国、蔡国这些地盘都给占了,打算继续往大了扩,想把晋国手里的那些中原小国家也都收归麾下。这些小国家地方是不大,但位置关键得很,就像是卡住晋国脖子的那把钳子,特别重要。
就在这时候,孙周猛地发动了一连串的外交结盟和军事行动,打算震慑那些诸侯国,重新树立自己的霸主地位。这时候,他盯上了长久以来被楚国管辖的郑国。
郑国呢,北边靠着黄河,南边挨着淮水,整个国家横跨在中原大地上。对于楚国来说,它是北上扩张的必经之路;而对于晋军,则是南下进攻的重要门户。这么说吧,只要谁能拿下郑国,那就相当于拿到了掌控中原的关键。
公元前564年那会儿,孙周把听晋国话的几个诸侯国都拉拢到了一起,组了个联军去攻打郑国。郑国哪顶得住这么多人的围攻啊,没多久就扛不住了,赶紧派人送了封求和信过来。
孙周收到求和信后,马上把大臣们都叫来商量对策。好多大臣都说,咱晋军应该接着攻打郑国,等楚国派兵来救,那时候再跟楚军干一架。
孙周心里有点犯嘀咕,楚军那可是出了名的凶猛,早就盯上中原这块地方了,和晋军实力不相上下。要是真跟他们干上一仗,说不定最后就是俩人都得受伤。
魏绛瞧出了孙周的担忧,便出主意说:“郑国想跟咱们晋国结盟,其实并不是真心投靠,他们就是夹在大国中间,谁强就听谁的。晋国来了就降晋,楚国来了就归楚。咱们可以借着郑国这墙头草的特点,先答应跟他们结盟,然后故意激怒楚国,让楚国出兵打郑国。郑国一怕楚国,肯定又会回到楚国那边。这时候,咱们把军队分成三队,轮流往南去打郑国。每次不用非得打赢,打个转儿就走,多来几回,楚军肯定累得不行,最后自己就走了。”
孙周一听,高兴得不得了,立马就听了魏绛的主意。事情还真就让魏绛给说中了,楚国一听说郑国跟晋国联手了,那叫一个生气。楚共王二话不说,直接下令,带着大军就往北开拔,要打郑国去。
郑国哪里斗得过楚国,没多久就反悔了和晋国的约定,转头又抱上了楚国的大腿。可没想到的是,楚国兵马前脚刚走,晋国后脚就带人打过来了,发起了第二次攻打。
接着,楚共王又一次发布命令,派兵去援助郑国。
郑国挨着晋国挺近,但离楚国挺远。孙周瞅准了这个地利,连着三次带兵去打郑国。楚国呢,一回回跑去帮忙,结果累得不行,再也没法往北走了。
楚共王看到这番景象,叹了口气说:“就为了这么个弹丸之地,把咱们楚国的兵力都快耗尽了,真是太不划算了。再说那郑国,一会儿投靠晋国,一会儿又跟咱们楚国好,一点信用都没有。跟这样的国家结盟,不但不能帮咱们称霸,说不定还会让咱们在背后挨刀子,干脆就别管他们了,让他们自己折腾去吧。”
结果,楚国不肯再派兵帮忙,郑国最终被晋国给占领了。
不过,孙周并没有选择用武力去占领郑国,他把已经拿下的郑国土地全都还了回去,并且放走了郑国的俘虏。孙周这么做,真的让郑国的国君特别感动。
从那以后,郑国真心实意地投靠了晋国,并且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再也没有背叛过晋国。
【最后】
公元前562年那会儿,晋悼公拉上了宋国、卫国、郑国、鲁国等十二个诸侯国,在萧鱼这个地方开了个大会,一起宣布晋国又牛气起来了,霸主地位重回巅峰。反观楚国,因为之前的三场大战,元气大伤,再也没法跟晋国全面对着干了。
晋悼公那会儿,想要恢复霸主地位的事业可是搞得风生水起,眼看就要到最牛的时候了。要是没啥意外,这位年轻又有本事的晋悼公,说不定能把霸业搞得比他高祖父晋文公那会儿还要牛。
可谁又能料到,仅仅过了四年光景,晋悼公竟早早离世,去世时不过才二十九岁。
一个年轻有为的国君早早离世后,他靠复兴霸权给家族赢得的声望一下就没了。晋国的政治局势呢,又陷入了变幻莫测的混乱里,没人能再站出来稳住大局了。
从那以后,大家都说,晋国再也没有像晋侯那样贤能的人了,也没有哪个诸侯能像他那样称霸。悼公去世之后,晋国没了英明的君主,诸侯国里也没了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