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蛇打七寸!职业打假人的“七寸”找到了,蹦跶不了几天了!

老梁市监论闻 2024-11-18 22:24:39

关于“职业打假人”这个称谓,包括市场监管人员在内的很多有识之士早就不认可了,认为应该称其为“职业索赔人”更为恰当。

确实,目前职业打假人涉猎的范围很多已经与“假”沾不上边儿了,比如让一大批职业打假人赚的盆满钵满的“拍黄瓜”案,那是行政许可方面的事儿,与“假”无关。

也正是因为他们被称为职业打假人,所以赢得了社会上很多支持的声音——“打假有什么错?”这是最朴素也最容易得到大众认可的声音。

从这个角度看,确实应该将他们改称为“职业索赔人”更为合适,以免对社会产生误导。

但怎奈,自打王海出现那天起,社会上给其的称谓就叫“职业打假人”,这么多年来,这个称谓太“深入人心”了,已经形成定式了,要想改变它实在是太难了——你要说“职业索赔人”,社会上很多人都可能不知道你在说谁;但你要一说“职业打假人”,人们肯定都会知道你说的是哪些人。

因此,老梁认为,现在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职业打假人”还是“职业索赔人”的称谓上费心思了,只要社会上大多数人都知道现在的职业打假人是干什么的就够了。那我们就还是习惯性地称其为职业打假人吧。

言归正传。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

商户的“七寸”是啥?——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有“把柄”被人抓到,然后被举报到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进而被处罚。

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的“七寸”又是啥?——是工作中被人抓到“把柄”,然后被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进而影响相关考核。

这些年,商户的“七寸”和市场监管部门的“七寸”都被职业打假人找得准准的、拿捏得死死的。

于是,很多商家因怕被职业打假人举报到市场监管部门,所以往往“花钱买平安”;很多地方的市场监管部门因怕被复议和诉讼,所以对已接到的投诉举报,也往往“鼓励”涉事商家“花钱买撤诉”。

就这样,在商家和市场监管部门的“合力”纵容下,大把大把的钱进入了职业打假人的腰包,一大批职业打假人赚了个盆满钵满。

于是,职业打假这个“职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乃至催生了一大批职业打假培训班(点击标题查阅《职业打假人的“另类双十一”:收徒,2000元/位,双十一前效果最好》),吸引了越来越多好逸恶劳的人,甚至很多大学生、中学生都纷纷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连一个失去丈夫后独自带着两个女儿艰难度日的残疾女人都不放过!曝光一个职业打假人的丑恶嘴脸→》一文中说的那个职业打假人就是个00后)。不得不说,这样的导向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日益壮大的职业打假队伍,其“劳动成果”是大量的投诉举报每天雪片般地飞向全国各地基层市场监管部门,致使一个县区局每年处理1万件以上的投诉举报已是常态,老梁讲课去过的广东省某区局去年受理投诉举报竟然高达12.43万件,今年截至10月底又已受理12.07万件,弄得基层市场监管人员不得不整天围着职业打假人的投诉举报转,根本没有精力再去干其他主责主业。这一乱象甚至已经引起外媒关注,点击标题查阅《外媒都关注了,高层还能无动于衷吗?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国职业打假让人手紧张的基层市监部门苦不堪言,已被职业打假逼疯》。

为此,老梁近期先后在本号推送了《为何“情绪崩溃”在基层市监人员中已成为普遍现象?深挖背后根源并研究制定治本之策已迫在眉睫!》、《“狗东西”事件,市监当事人被停职调离居然招来众多基层市监人“羡慕”?这是整个市监系统的悲哀!》、《同仁留言令人泪奔,职业打假“100%满意率”不该成为基层市监“永远的痛”》、《折腾基层,必留骂名!那些热衷于折腾基层的领导们赶紧醒醒吧!》等系列文章,对近年来基层市场监管人员面临的职业打假“100%满意率”考核问题进行了评析,呼吁高层尽快予以解决。

近日出现的一“职业打假人”彻底惹怒了老梁,也引发了老梁对应对越来越疯狂的职业打假的深入思考,于前天和昨天(14日、15日)在本号先后推送了《连一个失去丈夫后独自带着两个女儿艰难度日的残疾女人都不放过!曝光一个职业打假人的丑恶嘴脸→》和《续集来了!那个“职业打假人”继续缠着残疾女要钱,未能得逞后居然恼了,威胁称:协商不成功,你去给市监局的人说吧》两篇文章,文中提出了应对职业打假的三点建议,即:

一是用足用好“终止调解”这个手段。只要辖区内商户对职业打假人的调解要求不同意,就只能终止调解,市场监管部门把终止调解决定自作出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告知投诉人和被投诉人就行了,对终止调解行为职业打假人没有复议诉讼权,这起投诉的处理就结束了。二是用足用好“轻微不罚”“首违不罚”等措施。对被职业打假人投诉举报的商家,市场监管部门在实施处罚时,要用足用好“轻微不罚”“首违不罚”“从轻减轻处罚”等措施,尽量减轻商户压力,打消其“花钱买平安”、向职业打假人低头妥协的念头。三是指导商家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跟职业打假人战斗。即便商家确实被抓住了把柄,那也不要让职业打假人轻易拿到这笔钱,要让商家知道,即便商家赔了职业打假人钱,但只要商家确实存在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对其依法处罚。要鼓励商家用足用好法律手段维权,别怕打官司,一直打到让职业打假人觉得在你们这儿弄点钱太不容易了为止。只要大部分商家都这么做,就一定会让这些职业打假人知难而退,逼得他们不得不转移“战场”。如果全国都这么做,职业打假人的“活动空间”就会越来越小,直至彻底失去生存空间。

老梁的三点建议,总的目标,就是不能让职业打假人轻易尝到甜头。

老梁的建议得到了广大基层市场监管人员的热烈响应和充分认可。

老梁的建议在得到了广大基层市场监管人员的热烈响应和充分认可的同时,当然也毫无意外地收获了一大批职业打假人的“痛骂”。

为了不污染大家的眼睛,其余那些更难听的污言秽语就不在这里给大家一一展示了。

总之,老梁的三点建议是把一大批职业打假人真真切切地惹恼了!

老梁的建议既得到了广大市场监管同仁的热烈响应和充分认可,又受到了一大批职业打假人的坚决反对甚至辱骂。这样的结局已经充分表明,老梁提出的“不让职业打假人轻易尝到甜头”,就是捏住了职业打假人的“七寸”。

以前,是职业打假人捏住了商家和市场监管部门的“七寸”,把商家和市场监管部门整得苦不堪言。

现在,既然我们已经找准了职业打假人的“七寸”,那我们就该狠狠地予以痛击,彻底断了他们的财路,让他们痛不欲生,一直打到他们改邪归正为止。

老梁说过,老梁历来不否认职业打假在净化市场环境方面的一些正面作用,也不主张一刀切全部消灭职业打假人。老梁认为,通过“不让职业打假人轻易尝到甜头”的精准打击,让那些吹毛求疵、浪费执法资源的绝大多数“人zha”类职业打假人消失,大浪淘沙,剩下一批王海类“高端”职业打假人,充分发挥这类“高端”职业打假人在净化市场环境方面的正面作用,对他们的举报线索及时核查,对查实的重大违法行为及时严厉查处并及时兑现举报奖励——这才是职业打假人投诉举报和市场监管部门受理投诉举报该有的正常氛围。

当然,对老梁“不让职业打假人轻易尝到甜头”的建议,有些同仁还有疑虑,主要是担心目前职业打击人的投诉举报数量太大,按老梁的建议来操作,基层市场监管人手不够难以完成。

归根到底,这些同仁怕的还是复议、诉讼和满意率的问题。

对此,老梁要说的是,如果因为怕复议、诉讼和满意率上出问题,市场监管部门就仍然采取过去那种鼓励被投诉举报商家“花钱买撤诉”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话,那么这么多年的教训已经非常深刻,那就是:你那里的职业打假人只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永远无解,你们只能永远工作在被职业打假人死缠烂打的环境中。

老梁认为,哪怕是因为“不让职业打假人轻易尝到甜头”而被职业打假人复议、诉讼进而影响了满意率等各项考核,那也只是阵痛——就以2025年为例,假如这一年我们抱着“无所顾忌、爱咋咋地”的心态,坚决“不让职业打假人轻易尝到甜头”,可以肯定的说,一年的时间足以让一大批职业打假人知难而退。即便这一年我们的复议、诉讼、满意率等各项考核都倒数第一,又能咋地?第二年没有了职业打假人的骚扰,我们各项考核一下子跃升为前三甚至第一,由倒数第一一下子跃升到正数第一,这样明显的“进步”不也是一种可以炫耀的“政绩”吗?——应对变态的、一时难以撼动的“100%满意率”考核,这也不失为一招以形式主义对付官僚主义的“妙棋”。

置之死地而后生!老梁认为,以一年时间的“阵痛”,换来以后的“长治久安”,值啊!

老梁希望市场监管局各级领导好好考虑一下老梁的建议。对为了自己的政绩不顾基层人员死活仍然坚持采取鼓励商家“花钱买撤诉”错误做法的领导,老梁建议那里的基层执法人员不妨也强硬一点——大不了就是免去中层干部职务或调离执法岗位嘛,而这不正是很多基层执法人员梦寐以求的吗?

老梁希望全国广大市场监管同仁团结起来,从现在开始,死死捏住“不让职业打假人轻易尝到甜头”这个“七寸”,重拳出击,让那些吹毛求疵、浪费执法资源的绝大多数“人zha”类职业打假人彻底消失,把市场监管系统广大基层执法人员从职业打假人的无尽骚扰中彻底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维护食品药品安全等市场监管主责主业之中。

0 阅读:0

老梁市监论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