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红书被曝高频获取这些信息!
近日,多位小红书用户反映,小红书后台持续高频获取用户位置信息,有用户最高3天内被访问1.7万次,包含定位、照片与视频、设备状态、日程、剪贴板等,甚至凌晨未使用软件时段仍有高频操作,引发隐私安全方面的担忧。

一位用户小V(化名)称,她是头一天偶然刷到有人吐槽小红书后台访问量过高,出于好奇点开安卓手机的隐私项查看,发现自己的数据同样惊人:
近30天内小红书应用访问总量高达9.2万次,遥遥领先于第二位的微信。
全部应用行为记录显示,其中的地址访问最为频繁,高达7.1万次,仅3月25日当天就访问了2148次。

另一用户杏儿(化名)也向记者表示,其应用记录显示近30天小红书的访问记录近5万次,其中定位访问占4.6万次。
在访问详情里,仅3月25日18:19这短短一分钟,小红书还分别访问了她的设备状态15次、音频文件7次、视频文件7次、照片文件7次、剪贴板1次。

记者注意到,早在2024年7月,“小红书一直在获取定位”的吐槽声就在社交媒体上出现,相关笔记多达7万+篇,有iOS用户发现,就算不使用软件,只要不关闭后台,刘海区域的蓝色定位图标会常亮。

在发现上述情况后,小V立刻紧急关闭了小红书多项访问权限,改为“访问时询问”,3月26日再次查看访问数量已恢复正常。对于小红书官方客服解释称是因为“附近”功能需要用户地址信息,小V称个人从未使用过该功能,“不问客服甚至不知道还有这么个功能”。

杏儿则提到,最近用小红书发笔记经常会被提示“要不要带上位置发布”,她通常都会选择拒绝,但没想到后台访问定位的次数依旧居高不下。
3月26日,小红书官方客服表示,用户选择打开小红书相关权限会就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平台不会泄露用户隐私信息,具体问题需将相关录屏与截图证明发送至指定邮箱。
此前,网络信息泄露带来“社死”等问题引发关注,有专家提醒,相关平台在收集数据时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减少前端数据收集,从源头降低数据泄露风险。同时,对隐私数据要建立信息加密机制、向第三方提供信息的责任机制;一旦出现信息泄露事件,能够及时倒查。(来源:九派新闻微信公号)
网友有话说
网友说:隐私政策写得天花乱坠,真正执行起来差强人意,用户数据被频繁访问,授权范围模糊不清,还是谨慎为妙,保护好自己的隐私才是硬道理。
网友说:这个必须要关注起来!太气人了吧?
网友说:近30天内小红书应用访问总量高达9.2万次。全部应用行为记录显示,其中的地址访问最为频繁,高达7.1万次……
网友说:我因为发了一个景区的体验感差的小红书,对方景区就打电话来喊我删除帖子,说的很明显我的电话是小红书提供给他们的。
网友说:从一个程序员的角度看,更可能是代码写的烂!
02
男子跳江轻生,打捞时却打捞起一具女性遗体
3月25日,浙江宁波,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在宁波市海曙区看到有人跳河,视频配文称:“亲眼所见,一点都不犹豫就跳了下去,结果打捞起来不是同一个人,太恐怖了。”
3月26日上午,潇湘晨报记者联系到了目击者石先生,据其介绍,男子跳桥发生在中午12时40分左右,事发位置位于新典桥。
石先生在现场看到,有人报警后,消防救援人员、派出所民警以及水上公安等均赶到现场进行救援。之后,水上公安的快艇从水里打捞出一具遗体。石先生称,跳桥的是一名男士,但打捞起来的是一具女性遗体。3月26日下午,记者从宁波市公安局了解到,目前,警方仍在搜救男性跳江人员。而被打捞起来的女性死者,经警方调查,排除刑事案件可能。上述两起事件没有关联。
网友有话说
网友说:传说中的拉替身?
网友说:想不开的人太多,今天中午我们这边一个高二的学生从11楼跳下,当场身亡太可惜。
网友说:电视剧都没有这么拍的吧?
网友说:如果不是那个男的跳江,那名女性的遗体还不知多久会被发现。这种偶然性事件看着挺诡异的,但是理清思路之后也就没有那么诡异了,更多的是痛惜。生命只有一次,不论遇到什么事切莫想不开,希望那个跳江男子可以平安。
网友说:女的几天前就跳了,但没人看到,然后男的后来跳被人看到,打算捞男救男,没想到捞上来是女的尸体。他们只不过是先后在同一个地方跳水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