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的到来,只是在向世人传递一个信息,天气凉爽了,注意身体,小心着凉。
我国历史以来,传统文化留下来的一共有三大“鬼节”,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初冬的十月初一寒衣节。
每个“鬼节”的时间,都赶在凉爽的时候,这也完全符合“鬼”阴冷的性格脾气。北方“鬼节”前后期间,气温不稳,天气变化快,早晚温差开始加大差距,容易让人思想上麻痹大意。应该小心驶得万年船,时时刻刻要想着自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注意保暖身体,安全第一。近来疫情虽然稳定,但是国外疫情一塌糊涂,不容乐观。某些地区偶有小反弹迹象,不能小觑。特别的一点是,瘟疫喜欢阴冷。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所谓的“鬼节”,都带着严重的迷信色彩。但事实上,此“鬼”非彼“鬼”,每年的“鬼节祭鬼”祭的是自己的先祖,而非厉鬼恶魂。它渗透着儒家深厚的“孝道”文化。儒、释、道精神大融合,一年中只此一日。
首先,第一个“鬼节”是清明节。
清明节在春季,阴冷的寒冬虽然过去,迎面不寒杨柳风的时节,但是温度还是很低,依然期待午后的阳光明媚。
春季的到来,农忙开始,地里面的农人越来越多,在封建迷信思想的人眼里,清明节,给自己已亡的先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烧纸钱之后,也是“鬼们”收心的时候,各个鬼都该回到阴宅里,别出门吓到人了。
过来清明节之后是中元节。
中元节是世俗(七月半)、道家(中元节)及佛教(盂兰盆会)的不断融合的结果。古时由于生产能力与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
中元节源于道教的说法,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道教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让无主孤魂饱吃一顿。后来演变成为满足人们心灵上种种需要的庇护。
中元节又与佛教盂兰盆节有着渊源,传说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莲历经千辛万苦才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了。为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
中元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节日,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南方,中元节这一天,到了傍晚,家家在天井或大门口摆出供桌,三牲果,糕点醇酒,红烛清香,祭拜亡灵,然后再烧纸烧锭。还有人张灯结彩请法师来设坛祭奠、酬谢众神、普度众鬼。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タ”、“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习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第三个“鬼节”就是十月一。
十月初一指农历十月第一天,冬季的第一天,又称“十月朝”、“十月节”、“祭祖节”、“冥阴节”。因这一天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又称为寒衣节。
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 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十月初一,农忙结束,田野一片荒芜,万物萧条,农村人讲,十月一以后是各鬼在野外大展拳脚、透透气的时候了,鬼门大开。
农村还流传“鬼节”晚上不出门,容易邪气横生,其实也是有科学道理的,主要强调的是注意个人人身安全。
万事万物在天黑之后,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在光线不好看不清的情况下,别人的无意举动,也许在你不经意间就会错认为鬼。人吓人吓死人。
有些地方地面不平,容易摔跤。还有就是,夜晚也容易给自己造成心理暗示,其实平静对待就好。所以晚上少出门为妙。
“鬼节”到,天气冷,小心着凉伤风。
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掌握孙氏家谱文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