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菲律宾的粮食安全警报拉响,农业部长劳雷尔沉重地宣布国家进入“粮食安全紧急状态”。
大米,这个菲律宾民众餐桌上的主角,维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宁,如今却成了国家安全的威胁,随时可能引爆社会矛盾。
大米价格的波动牵动着每一个菲律宾家庭的神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对那些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家庭而言,大米支出占据了他们微薄收入的20%。

世界粮食计划署的调查结果更是雪上加霜,赤裸裸地揭示了菲律宾粮食安全的脆弱性:十分之一的菲律宾家庭正深陷粮食不安全的泥沼,食不果腹的阴影笼罩着他们的生活。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地缘政治的冲突和博弈加剧了全球粮食市场的波动。
俄乌冲突的持续,全球能源价格飙升,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上升,冲击着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

极端天气的频繁来袭,更是让全球粮食供应链岌岌可危,洪涝、干旱等灾害肆虐,导致粮食减产,加剧了粮食供应的紧张局面。
主要大米出口国,如印度、泰国和越南,为了保障本国的粮食安全,纷纷采取限购或提价措施,试图在动荡的国际市场中保护自身利益。
这无疑对严重依赖大米进口的菲律宾造成了巨大冲击,如同狂风暴雨中的一叶扁舟,飘摇不定,随时可能倾覆。

国内大米价格一路飙升,达到近15年来的峰值,民众的餐桌上,曾经习以为常的米饭,如今也成了奢侈品。
2024年,菲律宾大米进口量高达468.4万吨,创下历史新高,比2023年增长近30%,巨大的进口量不仅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也凸显了菲律宾粮食安全的脆弱性。
进入2025年大米价格依然居高不下,1月中旬普通精米的平均零售价达到每公斤48.12比索(约合人民币5.9元),民众的餐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每一粒米都浸透着焦虑和不安。

菲律宾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适宜水稻种植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吕宋岛,有限的耕地面积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人多地少的问题始终困扰着菲律宾的农业发展,尽管人均耕地面积高于日本和韩国,但其农业生产效率却远低于这两个国家,每公顷产量仅为日韩的一半。

菲律宾农业低效的症结在于80%的耕地掌握在少数大地主手中,他们世代传承着土地,农民不得不以高昂的价格租地,为了维持生计,甚至被迫借高利贷,一步步陷入债务的泥潭,如同一个无法逃脱的漩涡。
他们辛勤劳作的成果最终大部分用于偿还债务,一年到头,却依然两手空空,无力投资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只能在贫困的泥沼中苦苦挣扎。

这种局面严重制约了菲律宾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让菲律宾农业停留在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无法释放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菲律宾的土地问题,根植于其复杂的历史,从西班牙殖民时期开始,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就一直存在,殖民者将大片的土地据为己有。

独立后菲律宾曾尝试进行土地改革,在中吕宋平原地区将一部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颁布法令保障农民的耕种权益,试图打破土地兼并的局面。
美国的到来打破了这一进程,如同一次命运的逆转,让菲律宾的土地改革再次陷入困境。
美菲战争后,菲律宾再次沦为殖民地,美国强行移植美式民主制度,与地方势力勾结,维护自身利益。

土地经营者这些拥有大量土地的权贵,把持着菲律宾各级政府的参众两院,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土地财产利益,极力阻挠土地改革的推进,甚至动用私人武装对抗政府的土改措施,用暴力维护自己的特权。
二战期间,美军短暂撤离菲律宾,菲律宾人民曾抓住机会进行土地革命,试图解决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让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

二战结束后美国卷土重来,菲律宾人民的革命成果付诸东流,希望再次破灭。
1946年,菲律宾在美国的压力下获得独立,这份自由却充满了限制和束缚。
当时国际经济机构对菲律宾的未来充满乐观,认为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式民主制度将使其迅速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如同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菲律宾依然深陷农业国家的泥沼,无法自拔,曾经的乐观预言如今看来,更像是一种讽刺。
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美国的干预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如同一个幕后黑手,操控着菲律宾的命运。
美国在给予菲律宾独立的同时,附加了一系列条件,保留了在菲律宾的军事存在,如同一个紧箍咒,限制着菲律宾的自主发展。

并通过不平等的双边贸易协定限制菲律宾的经济发展方向,使其沦为美国的农产品供应地,只能出口廉价的原材料,无法发展高附加值的工业。
虽然美国每年向菲律宾提供超过1亿美元的援助,但这不过是杯水车薪,而且援助的用途却受到美国的严格控制,菲律宾发展工业的诉求屡屡被驳回。

老杜时期,菲律宾通过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务实地关注经济效益,获得了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给菲律宾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马科斯政府上台后,在内部反对派的压力和美国地缘政治策略的影响下,选择了与美国合作,同意以与中国决裂为代价,换取美国承诺的千亿美元投资,如同一次豪赌,押上了菲律宾的未来。

然而美国的承诺并未兑现,如同镜花水月,虚无缥缈。
中菲贸易额大幅下滑,失去了中国市场的菲律宾,如同失去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中国原计划的援助项目也陷入停滞,菲律宾错失了发展的重要机遇。
菲律宾国内,反对与中国合作的声音不断,一些官员公开宣称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加强与美国等盟友的贸易往来,试图将菲律宾的经济命脉完全绑定在美国的战车上。

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损害了菲律宾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加剧了地区局势的紧张。
如今,菲律宾的粮食危机日益严峻,国内大米价格飞涨,民众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2025年,菲律宾气象局预测将有16至19个热带气旋袭击菲律宾,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威胁持续存在,如同悬在菲律宾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面对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菲律宾该如何抉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菲律宾计划宣布“粮食安全紧急状态”以稳定大米价格
中国新闻网2025-01-16 22:14
菲律宾宣布大米进入“粮食安全紧急状态”
央视新闻2025-02-03 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