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全球共识。在中国,这一趋势尤为明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与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城市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更新过程中的绿色转型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城市更新中的绿色转型,特别是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活的话题。
绿色建筑的兴起背景据国家统计局及相关研究显示,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占社会能源总消耗量的约30%,建筑碳排放占社会总碳排放量的51.3%。这一数据触目惊心,也让我们意识到推动建筑绿色低碳改造的紧迫性。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绿色建筑的发展成为了关键一环。
所谓绿色建筑,就是从设计到施工,从使用到拆除的整个寿命周期内,都可以做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建筑。它要求建筑的各个细节都体现节能理念,比如利用自然光源、采用高效节能材料、实施雨水回收利用等。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推动建筑节能标准提升,从30%的节能占比逐步向超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发展。
绿色建筑实践案例在徐州,一批零能耗、近零能耗、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沛县文景小学、西斯博朗高品质零碳研发中心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沛县文景小学通过光伏与屋顶一体化、钢结构座椅下送风等低碳技术应用,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显著减碳。而西斯博朗高品质零碳研发中心则通过围护结构性能提升、自然采光通风优化等策略,打造成了绿色、健康、运行零能耗的示范性建筑。
深圳建科大楼也是绿色建筑的一个典范。该大楼通过立体绿化设计、自然通风风道等创新手段,实现了60%的整体节能率,达到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最高级“三星级”标准。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绿色建筑的技术创新,也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专家视角与民众声音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志林指出,城市规划建设的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他认为,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要实现“减量”发展,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高已开发土地和空间的集约利用效率。
而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助理邹永华则强调,绿色规划建设方式应贯穿城镇发展的整个过程。对于已建设完成的城镇地区,可以通过调整城镇空间布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转型。比如将一些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改造,营造更绿色环保的公共空间;优化公交线路,让更多的居民可以采用绿色出行方式等。
在太原老军营小区,居民刘俐萍对房屋节能改造工程赞不绝口。过去,由于楼外没有保温层、窗户密封不好,冬天冷夏天热,居民生活质量很差。而节能改造后,家里温度冬天提升了3-5度、夏天降低了2-3度,原来墙体透寒、楼顶漏雨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这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显著减少了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
国内外对比与争议话题与国际上一些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绿色建筑的发展上仍有差距。比如,一些欧洲国家在绿色建筑的法规制定、技术推广、政策支持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我们也在迎头赶上,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然,绿色建筑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争议。比如,一些人担心绿色建筑的成本过高,难以推广。但事实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效应的显现,绿色建筑的成本正在逐步降低。而且,从长远来看,绿色建筑带来的节能减排效益远远超过了其初始投资成本。
未来展望与建议展望未来,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活将成为城市更新的主流趋势。政府应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建筑领域;同时,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绿色建筑的市场占有率。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我们也可以从自身做起,推广低碳生活方式。比如,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支持绿色产品和服务等。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汇聚起来将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我们的城市向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基于现有信息,笔者认为,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活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打造美丽宜居、绿色低碳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