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石柱县园林街的一家集中厨房有了新变化,一张崭新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被张贴在墙壁最显眼处,大厨们各司其职,备菜烹饪有条不紊。在热气氤氲中,“头碗菜”、泡椒鸡杂、蛋条等土家特色菜依次出锅,“食品名片”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清晰可见……
“感谢检察官的建议,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该企业负责人面对前来回访的石柱县检察院检察官充满感激。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的原委还要从几个月前说起。
预制食品加工存隐患
“头碗菜”是土家传统宴席“九大碗”中的头碗,因制作工序复杂,通常将菜品提前熟制,设宴当天再加热上桌,于是“头碗菜”被加工成预制菜,消费者只需解冻加热即可品尝到正宗的土家味。
2024年1月,家住重庆市石柱县的一对小夫妻在超市购买了本地特色预制菜,可当妻子撕开“头碗菜”包装,期待着美食上桌时,却发现包装盒上没有保质期,“保质期都没有,消费者怎么知道商品过期了没有呢……”妻子在“益心为公”志愿者平台上向石柱县检察院反映。
预制菜的品质保障事关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该院公益诉讼部门收到线索后立即前往超市了解情况,同时,为了更全面掌握预制食品的情况,对本地部分较大的餐饮连锁企业一并开展实地走访,向相关负责人了解情况。
经调查发现,当地部分餐饮企业和连锁超市存在此类现象,其中一家较大的餐饮企业问题较为突出,该企业没有预制菜生产加工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就通过集中厨房统一制作“头碗菜”、泡椒鸡杂、卤肉等预制食品,并供应3个门店的快餐销售,且加工的预制食品仅有生产日期没有保质日期,部分食品配送售卖时间长达一个月,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不规范的经营可能会一时获利,但对企业健康发展是致命的……”案件承办检察官徐文婧对企业负责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该餐饮企业负责人当场保证会立即申请办理预制菜生产加工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其他问题也将立行立改。
检察建议督促整改消隐患
“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餐饮企业的发展亟待规范,我们要依法履职……”2024年3月19日,石柱县检察院向负有监管责任的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
“本土企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不能办了案子垮了厂子。”检察建议发出后,该院检察长李方与县市场监管局局长杜军前往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经营困难,从法理角度解答相关疑难问题,促进该企业合规经营。
“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者只能本店制作本店售卖规定范围内的食品,像这类统一制作再配送到各个门店的生产经营方式则需要单独配备中央厨房或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相比中央厨房,小作坊规模更小,改造成本更低,更适合体量较小的企业……”徐文婧基于企业的现实情况提出建议。
在检察机关的建议下,该餐饮企业将曾经的加工场所改造为小作坊,申请办理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将食物成品、半成品统一转至作坊进行加工,经督促整改,企业顺利通过了整改验收。
同时,在检察机关的督促下,该县市场监管局积极履职,针对预制食品各类问题,检查餐饮企业近200家,各类商超副食200余家,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问题27条。
法治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现在获得了预制食品加工许可,顾客对我们也越来越放心,生意比以前更好了……” 该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该企业严格遵守卫生和食品安全的规定,建立了预制菜生产经营专项台账,完善了食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
此外,根据检察建议,企业还将食品的标签从手工标签升级成电子标签,标识更规范,信息更全面,顾客也买得更安心放心。
“检察官不仅明确指出了企业存在的问题,还为我们讲解了与食品经营相关的法律知识。今后我们一定遵纪守法,把企业做大做强。”日前,在石柱县检察院开展的“检察护企·送法进企业”活动中,企业负责人感慨万分。
据悉,石柱县检察院与相关行政部门达成日常联络机制,督促行政职能部门将预制食品安全监管列入工作重点之一,并针对外卖商家使用预制食品未明确告知消费者、外卖配送不规范等问题,加大监管力度。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本县实际举一反三,将心比心,思企业建设之所思,忧企业发展之所忧,充分利用各部门合力,握指成拳,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贡献检察力量。”石柱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彭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