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此三人频频发出“人民的名义”,谁的动机不纯?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3-06-18 08:47:09

作为古往今来出镜率最高的一个词汇——人民,自人类文明步入到等级制度社会之后,就频频被统治阶级引用,成为了统治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汇,比如爱民如子、视民如伤、仁民爱物等等。

作为古代统治阶级附庸的读书人群体,自然也要为“人民”摇旗呐喊,为统治阶级的“为民”政策宣传助阵,以显示出统治阶级“宅心仁厚、皇恩浩荡”。故而提倡“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得到了封建王朝统治者的高度认可,成为了2000多年封建王朝治国理政的不二方向。

当然懂的都懂,不论是封建统治者,还是依附于王权的御用文人,他们频频发出的“人民的名义”,有多少为真?有多少是假?彼此心照不宣吧,不然为何孔孟一方面提倡“民贵君轻”,另一方面又极力拥护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呢?

别的不说,孔子极力拥护的周礼就是等级制度最好的明证,因为按照周朝礼制,“亲疏有别,上下有等”,天子能吃上等的“大牢”,而百姓只能吃糠咽菜。

《国语·楚语下》:“天子举以大牢,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

皇帝和老百姓评定的等级天壤之别,何以做到“民贵君轻”呢?

也正是因为“人民”一词流传甚广,真假难辨,故而在“人民”的解读上充分发挥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不同的人、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解释。

比如前苏联斯大林执政时期,人民一词的意思就成了“斯大林同志的父亲”,理由很符合逻辑:斯大林经常在公众场合宣称:他是人民的儿子。实际仔细想想也能明白,作为铁腕统治苏联的国家领袖,他怎么可能“克己复礼”走向“仁”呢?既然“仁”不了,对外宣称他是老百姓的儿子,又有谁相信呢?

今天再借《雍正王朝》这一历史剧,初步探讨频频发出“人民的名义”的三人,究竟谁的人民真的指的是底层老百姓,又有谁的人民是披着羊皮的狼,看看谁的动机不纯。

康熙:江湖术士的言论,某种程度也代表了“民意”

作为前二十集中的老大,康熙皇帝可谓是一言九鼎的存在,不论是神气活现的太子、腹黑冷面的老四,还是隐忍不发、笑里藏刀的老八,在康熙面前统统都得佝偻着背、大气不敢喘、身体哆嗦得像个孙子。

对于开口闭口圣人恕道的康熙皇帝,其自然也不能免俗,发出了“人民的民意”。通过对比分析,本人特意摘抄了这一段“民意”,因为个人感觉,康熙说的这个民意,是发自肺腑的,代表了他的真实想法。

这一段“民意”出自康熙的钓鱼执法。在太子作死被废之后,康熙竟然“民主”了一把,下诏让朝中大臣对新太子人选进行投票。这个时候,呼声很高的八爷党开始沸腾了,纷纷找到老狐狸佟国维让他支招。

佟国维通过这么多年的细心观察,觉得康熙选人看两个标准:一个是民意,一个是天意。民意好弄,天意难为啊。

老九一听乐了,这还难啥?他有办法。于是第二天,一个身穿道袍的江湖术士出现在了八爷府上,对着八爷的生辰八字、头顶百花就是一顿输出,硬生生将八爷说成了帝王星转世。八爷也很配合地第一时间就将他送到了康熙面前,让康熙严办。康熙继续钓鱼执法,并且摆出了放长线钓大鱼的模样:江湖术士的话也不能一概视为妖言,有时候也代表民意。

此时康熙发出的“人民的名义”,是真的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吗?显然不是,从后面剧情来看,他的“人民”,指的就是不安好心的老八一伙,绝不是什么善茬,由此可见,康熙说的人民,绝对动机不纯。

另一个反映康熙的“人民”动机不纯的则是:他看到田里麦穗长得好,便问老农:“今年应该有个好收成,吃饱饭了吧。”瘦骨嶙峋的老农露出了憨厚的笑容:“我不求吃饱饭,只想能有碗稀饭喝就足够了。”康熙听完了啥也没说就走了,这进一步说明了他的“人民”恐怕不是真正的人民。

八爷:士乃四民之首

作为出身不好、“辛者库贱婢所生”的老八,应该深深体会到了等级制度的恐怖、底层人民生活的疾苦,按说理应站在“人民”的队伍中,为人民的疾苦发声。可是这一段卑贱的出身不仅没有让八爷对人民的身份感同身受,反而急着想撇清这一层关系。

在《雍正王朝》最后的逼宫大戏中,八爷第一次说出了“士乃四民之首”的话,让我真正涨了见识,原来广大老百姓还有代表的,而这群代表竟然就是手拿鸟笼、不干实事、整天茶馆里吹牛的士绅。

从九爷的交际圈中,我们可以看到士绅的头目是经常围着九爷转的,虽然在一干落魄士绅当中夺得领袖地位,把住了士绅群的言论风向,但在九爷面前还是个小罗罗的存在。九爷让他往前他就不敢往后,九爷让他蹲着他就不敢站着,活脱脱成为了九爷的奴才。

按照八爷的解释,这群人居然是老百姓的“首领”?明明他们自己都觉得跟普通老百姓不是一路人,非常看不起老百姓,还让他们代表老百姓、代表人民,这就相当扯淡了。所以由此可见,八爷虽然也飙出“人民的名义”,但他嘴中的人民绝对是假的,是动机不纯的体现。

三人中,雍正发出的“人民的名义”最真、最纯

作为本剧的主角,雍正也是站在了人民的一边,也频频发出了“人民的名义”。从其实际行动来看,他的“人民的名义”是最真、动机最纯的,理由有以下两条:

1.他从不与朝廷官员勾结。从九子夺嫡情景剧中可以看出:老四本没有任何胜算的。作为有夺嫡资格的皇子,本应该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想想怎么网罗朝中大臣、结交权贵,从而壮大自己的势力,为自己夺嫡筹备力量。

但是雍正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闭门谢客、吃斋念佛,搞出了一副与世无争的清高模样,这让与民相对立的官僚阶级很是不满,他们暗地里咒骂雍正为“冷面王”,转而齐心巴结起了八爷。随后雍正又在邬思道的指引下,接下了追比户部欠款的差事,将朝廷大臣和手足都得罪了个遍,做起了真正的孤臣。

虽然他不屑于与官僚阶级为伍并不能代表他心中的“人民”就是广大老百姓,但毫无疑问,官僚阶级天生就与民相对立,与官僚阶级抗衡明显还是为民的成分占大多数。

2.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损害了士绅的利益,利于广大百姓。

进一步坐实雍正为民的第二个证据还是他拿士绅开刀。虽然封建社会的“士农工商”是民的统称,从名字的称谓顺序上,士绅理应为人民的代表、为民发声、坚定地站在人民的一边。但从电视剧中可以得知:他们整天还是跟当官的混在一起,对他们俯首帖耳、摇尾乞怜,已经将自己幻想成了他们当中的一员。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立场不坚定,正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他们优渥的福利待遇都是统治阶级给的,谁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况且当上了士绅就可以拥有田产、拿上薪水,不用纳粮交税。尽管待遇不及官僚阶级,但却与普通老百姓划开了界限,自此他们与老百姓就是两重天的人。

此时雍正拿他们开刀,显然并不认可八爷所说的“士乃四民之首”的说辞,也根本不认可士绅是老百姓代表的鬼话,如此即可认定:雍正的“人民的名义”,相比于康熙和八爷二人,动机最纯,也最真心实意。

0 阅读:93
评论列表
  • 2023-06-19 06:39

    印第安人大屠杀 印第安人大屠杀是16-19世纪发生在美洲大陆的一场残暴的屠杀。西班牙、葡萄牙、美国等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种族灭绝政策,由于其导致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大灭绝,这些行为和政策被统称为印第安人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