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救援队在缅甸地震里用半机械蟑螂搜救的操作,可以说是科技和生物结合的脑洞突破。谁能想到蟑螂这种平时让人嫌弃的“小强”,居然摇身一变成了救灾黑科技的主力军?

新加坡用的半机械蟑螂是马达加斯加品种,体长6厘米,背上装了红外摄像头和传感器,能远程操控它们在废墟缝隙里钻来钻去。这些蟑螂其实是被征用的生物载体——人类负责装设备,蟑螂负责发挥自己的生存本能,比如钻狭小空间、适应复杂地形,比纯机械机器人更灵活省电。
之前这类技术大多在实验室或展会上亮相,但这次直接上缅甸地震前线了!
10只半机械蟑螂跟着80人救援队、4只搜救犬一起行动,成功在废墟里探测到了幸存者信号。这相当于提前把“概念验证”变成了“救命工具”,技术落地的速度比预期还快。
为啥选蟑螂?性价比天花板啊!蟑螂本身抗压能力逆天,毕竟人家能扛核辐射,体型小、能耗低,背上装个迷你设备就能干活。

相比之下,纯机械昆虫,比如北航研发的2厘米机器虫虽然更可控,但得解决动力系统和续航问题,成本和技术难度更高。而半机械蟑螂相当于自带电池的生物机器人,性价比直接拉满。
澳大利亚有个学生菲茨杰拉德也在搞类似研究,用犀牛蟑螂和拟步甲做半机械昆虫,目标是打造昆虫大军救灾。不过这类技术也引发讨论:操控活体昆虫算不算虐待动物?虽然研究者说改造不影响蟑螂寿命,但伦理问题还是绕不开。
这波操作相当于让蟑螂变成英雄,科技脑洞和实用主义结合得挺妙。不过技术还在早期阶段,比如精确控制、大规模部署等问题还没完全解决。但至少说明在未来救灾现场,可能真会有一群小强冲在第一线,想想还挺赛博朋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