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部揭晓第六代战斗机NGAD的中标结果,这一决定不仅关乎未来空战规则的重塑,更暴露出美国在技术、战略与政治层面的多重焦虑。
一场迟到的“空中优势革命”NGAD并非传统战机,而是集有人机、无人机、太空与网络能力于一体的“空中作战系统”。它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全频谱隐身(雷达反射面积比F-22更低)、超音速突防(作战半径超1800公里)和AI协同(指挥无人机群执行自杀式攻击)等技术,重夺制空权。但这一野心勃勃的项目自2014年启动后屡屡受挫:软件系统整合困难、军方内部路线之争,甚至一度因单价过高被叫停。直到中国隐身战机亮相,美军才惊觉“空中优势已成生死线”,被迫重启NGAD。
洛马公司:从“隐形之王”到生死战?作为F-22与F-35的设计者,洛克希德·马丁(洛马)正面临空前危机。其海军六代机方案刚在竞标中爆冷出局,若再丢掉空军NGAD订单,这家军工巨头或将跌落神坛。尽管洛马手握隐身技术积淀、弹药协同优势(如模块化导弹)和强大的政治游说网络,但竞争对手波音与诺斯罗普·格鲁曼(诺格)同样虎视眈眈——波音靠F-15EX积累的载弹量经验,诺格则以B-21的隐身技术为筹码,试图改写游戏规则。
美国的“空战焦虑”与战略困局NGAD的困境折射出美国军工体系的深层矛盾: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的天平难以平衡。为追赶中国进度,美军开始考虑“分阶段升级”策略——先确保隐身与航程,再逐步加入AI和激光武器。但若想量产,必须解决供应链依赖海外、军种内斗(如空军与海军争夺资源)等问题。
更棘手的是政治变量。尽管NGAD中标在即,但特朗普新政府可能对项目进行“二次改造”。五角大楼高层人事变动、预算优先级调整,都可能让耗资千亿的NGAD再次陷入泥潭。
大国空战的“终局之战”?中国六代机已首飞,美国首次在战机代际竞争中失去先机。NGAD的成败,不仅是技术较量,更是美国能否维持全球军事霸权的试金石。然而,当大国博弈叠加军工内耗,这场“未来空战”的答案,或许远比想象中更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