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宋代皇室举行了一次宴会。
门外等候的侍女们忽然惊愕地看到,在灯火的照耀下,两个正在饮酒的重要人物,竟然靠得如此之近,以至于他们的身影都投到了窗帘上。一个人影拿出了一柄斧头,侍女仿佛听到了斧头落下的声音,然后,晋王赵光走了出来。
01赵匡胤与陈桥作乱
盛唐末期,黄巢起义。也就是朱温,带着一股刺鼻的香味,进入了长安城。他与唐王朝勾心斗角,最终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后梁国的一员。五代十国,开始了。
然后,当地的诸侯争斗起来,像是在走马观花一样,一个又一个的改朝换代。后晋、唐、汉、周等时期相继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郭威膝下已没有子嗣,他的内侄柴荣继承了郭威皇的宝座柴荣高瞻远瞩,学着唐太宗的样子,开疆扩土,最终征服了中原,统一了整个大陆。
柴荣与赵匡胤,这些年来,他在沙场上屡立战功,深受柴荣的重用。赵匡胤在他的幕僚赵普的策动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一日,赵匡胤受丞相之命,到北方去平定叛乱。到了陈桥客栈,几个彪形大汉已经为赵匡胤穿上了一身黄色的长袍。
这一次,他真的是被迫到了绝境!我们怎能拒绝兄弟的恩惠?赵匡胤回到朝中,将周恭帝蔡宗训逼迫得退位让贤。
兵不血刃,大名鼎鼎的宋朝就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02兄弟终成眷属,赵光义战战兢兢,在灯火阑珊中
果然,做个皇上更有成就感啊,不然以后想起什么名字就起什么名字。赵光义改名字的时候,心中会不会有一丝怨念?
在历史上,宋太宗的名声并不怎么响亮,数千年来,赵光义都被人诟病,说他弑兄杀侄,说他强取豪夺。是不是在赵光义那里?
赵匡胤去世之时,其妻女二人,其大儿子年仅二十余岁。
史书中的记录,更多的是偏向于赵匡胤幼时诡异死亡,而把责任推到赵光义身上,认定是他害死了自己的兄长。
帝皇安葬是一件重大事件,在历史上都有记录。在赵匡胤的尸体上,并没有记载他身上的伤口。于是,有关赵匡胤中毒身亡的传言,便愈演愈烈。
然而,《宋史》与《续资治通鉴长篇》均有对赵光义的“清白”之说。在赵匡胤生母杜太后的传记中,曾流传着这样一个“金匮之约”:在赵光义继位六年后,赵普为他立下了一项与他二人的盟书。
她想让赵匡胤把王位让给赵光义,然后让赵匡胤的儿子在舅舅去世之后,再把王位还给他。如此一来,大宋也不至于因皇帝年轻而灭亡。
为何赵普会在六年之后,将这份协议交出来?
只有成王败寇,真正的史书才会经过皇上的审核。关于皇家的隐秘,一般人更倾向于听一些野史。反正闲言碎语也挺有趣的。
于是,一个是斧头,一个是烛影,一个是金匮。
03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
赵匡胤身为一国之主,自然不会允许自己的母亲,以自己的名义执掌国家大权。
但是对于五代时期的慌乱,赵匡胤却是深深的忌惮。相比于将王座交给自己的孩子,他更想要的是赵家的安全,还有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
他登基的时候,他的长子还只是个孩子。他常年在外,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自然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哥哥赵光义。
所以赵匡胤才会对赵光义另眼相看,不仅册封了他的郡守之位,而且还任命他为京师的总督。当宋太祖察觉自己的这个小兄弟,渐渐成长起来的时候,他的这个兄弟,也渐渐有了自己的样子。
宋太祖并不想看到朝堂上有什么大的变化。虽然他很不情愿,但也很想换个地方,改变一下局势,但谁也没想到,他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决定,就已经去世了。
根据司马光的《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赵匡胤曾于开宝九年10月邀其弟赵光义入宫畅饮,当时他正处于盛夏之际。当天晚上,赵匡胤身陨道消。
太监晓得赵匡胤早就有把皇位让给赵光义的意思,就急急忙忙地跑去赵光义的府邸禀报。
她没想到会是赵光义来。她对赵光义说,从今往后,母亲和儿子的生死存亡,都在这一天是皇兄。
赵光义对着长嫂道:“我们一起发财。”一副温馨的场景。
司马光是一位清廉的历史工作者。他撰写《资治通鉴》时正值宋仁宗时期,仁宗是为数不多的一位“慈爱”皇帝。因此,司马光的记录中并没有什么可疑之处。
但这些传闻,却让赵光义有些担心。再加上赵匡胤的兄弟赵廷美和另外两个死得很早,所以无论这件事背后有什么隐情,人们都会给他扣上一个污点。
有个传说,一个算命先生看到一个男人抱着两个小孩,就说:“天下皆知皇帝年幼,今日一见皇帝一肩扛。”
赵光义在弥留之际,将王位传与他的儿子。直至其六代孙赵构移都临安,改组为南宋王朝,仍是没有嫡系血裔继承王权。
而赵光义一支的后人,大多随徽宗钦宗北上,到了宋国,才得以幸免。于是,赵构又把王权从赵匡胤手中夺回。
这也太巧了吧。无论如何,你应该得到它。不是你的,你拿到手了,你只会把它送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