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这句话像一把锋利的刀,剖开了婚姻最真实的一面:看似光鲜的婚姻背后,往往藏着无数未被言说的疲惫与妥协。
钱钟书在《围城》中刻画了方鸿渐、孙柔嘉等人的婚姻故事,他们或仓促结合,或勉强维系,最终困在各自的“围城”中挣扎。
这些角色的经历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婚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真相:缺乏沟通、性格不合、爱情基础薄弱……
这些问题的杀伤力,往往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逐渐显现。
有人抱怨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其实不然。
我觉得婚姻更像一场需要持续修炼的“双人舞”,舞步是否和谐,取决于双方是否看清了脚下的路。
今天,就从《围城》来聊聊婚姻中三个扎心的真相,能早一点悟透,就会活得更清醒。
1
缺乏沟通
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像一场“无声的战争”。
两人从恋爱到结婚,几乎没有深度交流过对未来的规划。方鸿渐被动接受婚姻,孙柔嘉则用“柔弱”伪装自己的掌控欲。
婚后,一个懒得解释,一个暗自较劲:方鸿渐失业后瞒着妻子四处奔波,孙柔嘉偷偷联系亲戚为他谋职却闭口不提。
彼此猜忌、误解,最终在一次争吵中彻底爆发——孙柔嘉砸了梳妆镜,方鸿渐摔门而去。
缺乏沟通最容易毁掉婚姻。
1.误解的雪球越滚越大
孙柔嘉以为丈夫无能,方鸿渐觉得妻子势利,但谁也不愿开口问一句“你到底怎么想”。
婚姻中最可怕的不是意见不同,而是把对方当成假想敌,用沉默筑起高墙。
2.需求错位,付出会变成委屈
孙柔嘉为家庭精打细算,方鸿渐却觉得她市侩;方鸿渐想维持体面,孙柔嘉却嫌他清高。
两人都有在付出,却因为不说真心话,让付出变成了“自我感动”。
《非暴力沟通》中提到:“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的评判,去感受对方的需要。”
婚姻中的沟通,不是辩论对错,而是分享感受。哪怕只是每天花10分钟聊聊“今天发生了什么”,也能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2
性格原因
赵辛楣曾调侃方鸿渐:“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
这句话看似幽默,却暗藏陷阱。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结合,恰恰败给了“不讨厌”。
方鸿渐散漫、虚荣,遇事总想逃避;孙柔嘉精明、控制欲强,习惯用“温柔刀”达成目的。
两人性格南辕北辙,却误以为磨合能改变一切。结果,一个嫌对方“装模作样”,一个嫌对方“烂泥扶不上墙”。
为什么性格不合的婚姻很难长久?
1.差异不是问题,抗拒差异才是
方鸿渐讨厌孙柔嘉的算计,却从不直说,反而用冷嘲热讽回应;孙柔嘉看不惯丈夫的懒散,却用“我都是为了你好”绑架对方。
有时候,强行改变另一半,只会让彼此的关系崩得更快。
2.小事积累成怨
孙柔嘉嫌弃方鸿渐不上进,方鸿渐厌恶孙柔嘉与姑妈攀比。
这些琐事单看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就像鞋里的沙子,走得越远,磨得越痛。
心理学中有个“接纳承诺疗法”:与其改变对方,不如学会与差异共存。
说到底,婚姻需要的不是两个完美的人,而是两个愿意包容“不完美”的伴侣。
就像钱钟书与杨绛,一个痴气十足,一个冷静务实,却能携手走过风雨,因为他们从未要求对方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3
缺乏爱情基础
方鸿渐对唐晓芙,他爱而不得;对孙柔嘉,他半推半就。
没有爱情打底,婚姻成了利益的权衡:他图孙柔嘉的“懂事”,孙柔嘉图他的“留洋身份”。
结果,一个觉得婚姻是牢笼,一个抱怨丈夫不上进。

有爱情基础的婚姻才能更长久,因为:
1.爱是抵御琐碎的铠甲
《围城》中最讽刺的一幕,是方鸿渐与孙柔嘉为了“一碗红烧肉”吵到天翻地覆。
没有爱情的婚姻,连柴米油盐都能变成导火索。
2.爱是共同成长的动力
方鸿渐的朋友赵辛楣,虽然情路坎坷,但他对苏文纨的欣赏始终未变。
即便未能结婚,这份感情也让他保持了向上的姿态。反观方孙二人,互相拖累,越活越颓丧。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决定。”
婚姻当然不能全靠激情维系,但至少需要一份“愿意一起变好”的决心。
就像杨绛与钱钟书,即便在困顿中,依然能笑着把日子过成诗。
婚姻的有些真相或许扎心,但早一点看清,就能早一点找到破局之道。
缺乏沟通,就学会倾听;性格不合,就练习包容;爱情淡了,就用心经营。
婚姻从来不是谁的救世主,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软弱与成长。
方鸿渐的故事提醒我们的是:别把婚姻当避难所,更别把伴侣当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