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制已开始,美国想要的大订单,中方反手给了澳大利亚

桐睿谈历史 2025-04-26 08:54:4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近期,美国对华商品加征10%关税,企图在贸易谈判中占据优势。

然而,中国迅速做出反制,对美国液化天然气(LNG)加征15%关税,直接导致美LNG在中国市场被排除在外。

事实证明,这一策略不仅未能迫使中国让步,反而让美国的能源企业陷入困境。

就在中国暂停美LNG进口40天后,澳大利亚趁势拿下大单,与中国签署了为期15年的长期供应协议,而美国的“能源筹码”论则成为历史笑话。

反制美国

美国一直将LNG出口视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甚至想用它来影响全球能源格局。

作为全球最大LNG出口国,美国2024年的LNG出口量达8690万吨,而中国则是全球最大进口国,2023年的进口量高达7132万吨。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此前曾表示,LNG可以作为对华贸易谈判的“筹码”,但现实是,中国并未被这一策略牵制,而是果断采取措施,暂停从美国进口LNG,并迅速调整供应链。

这一变化导致美国LNG市场份额被进一步压缩,使得美国能源企业承受巨大损失。

据摩根士丹利估算,中国市场的流失让美国企业每年损失约15亿美元,而部分已经签约的美国LNG则被中国企业转售至欧洲,进一步挤压美LNG在全球市场上的空间。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则从这场贸易摩擦中受益。

3月17日,澳大利亚伍德赛德能源公司宣布,与中国华润燃气签署了一份为期15年的长期LNG供应协议,每年供应量为60万吨。

这是近年来中澳首次达成的长期能源协议,表明两国贸易关系正在回暖。

对比美国的遭遇,澳大利亚的能源企业无疑成为最大赢家,而美国政府的贸易政策则显得极为尴尬。

中国选择澳大利亚作为替代供应国并非偶然。

首先,澳LNG价格较美LNG低约20%,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选择。

其次,澳大利亚距离中国更近,运输时间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降低了物流成本。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中澳关系逐步缓和,双方在能源、农产品和矿产等领域的合作正在恢复。

澳总理阿尔巴尼斯上台后,采取务实的对华政策,使得澳大利亚得以重新进入中国市场,而这份LNG协议正是双边关系改善的结果。

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一直强调多元化供应,避免依赖单一国家。

近年来,中国通过加强国内天然气生产、扩大对俄罗斯和中东的进口渠道,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降低了对美LNG的依赖。

2025年1-2月,中国国内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3.7%,煤炭清洁利用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在降低对进口LNG的需求。

同时,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输送量突破300亿立方米,其价格仅为美LNG的60%,进一步削弱了美LNG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美方原以为,中国的能源需求将使其在贸易谈判中处于被动,但现实情况却截然相反。

中国不仅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了能源供应链,还用行动证明,其市场选择具有极强的灵活性。

作茧自缚

美国的能源政策在这一过程中被严重误判,导致国内能源产业陷入困境。

拜登政府暂停LNG出口项目审批,使得5000万吨/年的产能处于停滞状态,而中国市场的流失更让美LNG企业陷入长期低迷。

路易斯安那州的能源企业甚至抱怨,由于失去了中国市场,许多新项目无法获得银行融资,导致整个行业的投资环境恶化。

与此同时,欧洲在中美LNG贸易战中“渔翁得利”。

由于中国转售美LNG至欧洲,欧洲市场得以缓解部分能源压力,而中东国家也趁势加快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步伐。

卡塔尔如今已成为中国第三大LNG供应国,并持续扩大供应规模。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LNG贸易量将增长40%,其中中国的新增需求占比将达到35%。

在这一趋势下,美国若继续奉行单边主义,只会被更具竞争力的供应国取代。

美国政府原本希望通过关税和贸易施压来限制中国,但现实情况却是,这种做法不仅未能遏制中国的能源发展,反而削弱了自身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力。

美国能源巨头的投资信心受到重创,而澳大利亚则因调整对华关系而获得市场份额的提升。

这场博弈不仅是中美贸易战的一个缩影,更预示着全球能源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化。

未来,美国若不调整贸易政策,仍执意将能源政治化,那么全球市场的选择将更加明确——他们会与更稳定、务实的合作伙伴进行交易,而非被政治操弄的供应国。

在这场大国竞争中,真正的赢家不是最会施压的一方,而是能够顺应市场变化、保持稳定供应链的一方。

中国用40天的行动证明,全球能源市场的主导权,并不在华盛顿的手里,而是由市场规律决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