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加征104%关税,正式实施!对中国医疗行业会影响多少?

奕迅的笔记 2025-04-16 21:12:35

导语

关税贸易战入白热化阶段或影响医药行业。

近期,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问题持续升级,单边主义政策引发全球医药供应链震荡。美国的“霸凌行为”是否正在将全球医药生态推向危机边缘?中国医药行业的多维突围能否为全球供应链稳定提供新的希望?

美国关税升级:逐步加码与严峻挑战

自2025年4月起,美国宣布对所有国家的进口商品统一加征10%的关税,但对中国商品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措施。在原有20%关税的基础上,美国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34%的“对等关税”,使得总关税率高达72%。这一政策的出台源于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宣布,并在4月7日进一步提出可能再加征50%关税的威胁。此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依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于4月2日宣布对中国医疗耗材、设备及零部件加征34%的关税。事实上,早在两个月前,特朗普就已宣布对所有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10%的关税,这一系列措施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商品关税政策的逐步升级。

中国坚决反制:关税回应

“美方做法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严重损害中方的正当合法权益,是典型的单边霸凌做法。”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4月4日发布公告,宣布对所有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同时明确“现行保税、减免税政策不变,此次加征的关税不予减免”。这一政策覆盖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包括医药产品。

美国长期以来是中国医药产品的重要供应国,特别是在肿瘤特药、高端医疗器械及检测试剂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对美国的精密仪器依赖度很高,其中就有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医疗器械,包括CT扫描仪、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及那些好点的贵点的心脏起搏器、血管支架等等。不得不说,这方面美国是真的牛,像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直接垄断了市场的,去年我们超过20%的进口医疗器械都是来自于美国的,所以这部分如果落地了,那真没办法,是要涨价的!这些产品可能或多或少影响到医疗行业及普通老百姓。

财政部官网公告截图

变本加厉,对中国关税从34%变84%!

2025年4月4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自当日起禁止中国、俄罗斯等“受关注国家”的科研机构访问其关键生物医学数据库,包括人类基因型-表型数据库(dbGaP)和大规模基因组分析平台。这些数据库是全球科研人员长期依赖的核心资源,封锁措施直接导致依赖跨境数据合作的肿瘤学、精准医疗等领域的研究陷入停滞。

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关税政策进一步升级。4月8日,特朗普签署补充行政命令,将此前所有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条款中“34%”的表述统一替换为“84%”。这一调整标志着美国对华经济施压策略的全面加码。根据修订后的关税协调表第9903.01.63条款,新关税政策于4月9日正式生效,中国商品的关税税率从34%直接提升至84%,叠加现有10%的全球基础关税后,中国商品实际关税壁垒已攀升至104%!

白宫官网新闻截图

在之前关税为34%时,曾公布过关税豁免名单,豁免了药品在内的诸多产品的关税,但是在4月8日时,特朗普在发表讲话时称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特朗普表示美国并不生产自己的药品和其他改善健康的产品,美国支付药品的价格往往比有药品生产的国家高出很多倍,一旦对药品征收关税,制药公司将在美国开设工厂,因为美国是“最大的市场”。尽管目前仍未公布具体的关税税额,但其产生的影响着实不容小觑。

据悉,在之前关税为34%时,曾公布过关税豁免名单,豁免了药品在内的诸多产品的关税,但是在4月8日时,特朗普在发表讲话时称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特朗普表示美国并不生产自己的药品和其他改善健康的产品,美国支付药品的价格往往比有药品生产的国家高出很多倍,一旦对药品征收关税,制药公司将在美国开设工厂,因为美国是“最大的市场”。尽管目前仍未公布具体的关税税额,但其产生的影响着实不容小觑。

中国医药出口受限

原料药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原料药已达到45.2亿美元,占美国API(活性药物成分)进口量的40%,美国对抗癌药、抗生素等关键药品的原料药依赖度高达30%~75%,如对药品加征104%关税将直接推高美国药企的采购成本。由于美国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供应源,中国出口企业可能通过提价或调整利润空间转嫁部分成本,或者是通过其他国家中转至美国来躲避高额关税。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原料药出口长期依赖低价策略,2024年出口单价同比下降6.1%,企业利润空间已受挤压,高关税环境下,低附加值原料药企业可能被迫退出市场,而具备技术壁垒的维生素、激素类等品种属于刚需原料药,在一定程度上豁免关税,有关商家的订单还不算紧缩。

药品

据统计,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西药制剂总额为11.5亿美元,占制剂总出口额的16.55%,关税的增加,必将导致成本的上涨,以至于出口额的减少。对于创新药企业而言,创新药受影响相对较小,其毛利率高,成本传导容易,但也不可忽视,比如抗肿瘤药物,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中美售价差价可达33倍,叠加关税之后,还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但高额关税也对市场带来了较大冲击;对于仿制药企业,影响相对更大一些,美国仿制药采购商利润微薄(如连锁药房CVS净利润率仅2%),难以消化成本上涨,可能迫使中国供应商承担部分损失,甚至停产低价药品,致使药品供应链出现缩减、断裂等情况,加剧美国市场短缺风险,也迫使国内企业转向其他市场,比如“一带一路”国家以降低影响。此外,对于恒瑞医药这样海外销售占比仅有2.56%的企业来说,关税提高的影响是有限的。

创新药出海

幸运的是,创新药出海的出海方式以License-out(授权合作)、NewCo模式为主,License-out属于知识产权交易,主要涉及知识产权和服务的跨境转移,而非实物商品,不受商品关税影响,NewCo模式的影响则取决于合作模式和供应链布局,可能会因供应链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相对较小。由于关税仅对异地生产的药物起作用,中国药企或其MNC合作方可能通过创新药出海在内的多种生产转移方式或者委外生产进行风险规避,避免关税带来的影响。

美国药进中国亦受限

针对美国不合理的关税制定政策,国家坚决反对,并予以反击。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进口美国原研药和创新药占中国整个医药市场的比重分别为70%和9%,高端肿瘤药、罕见病药依赖度显著,超过七成的高端医疗设备依赖进口,中国对美关税提升到84%,很大概率会影响从美国进口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导致这些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上涨,举个例子,我国约30%的进口白蛋白来自美国,加税后可能削弱其价格优势,但短期内因国产血浆采集能力有限,进口白蛋白仍能维持竞争力,同时某些专利期内的特殊进口药品的供应也会受到限制,国内部分用药紧缩。

另一方面,我国许多企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带量采购政策下,国产仿制药已替代95%的进口原研药份额,仅2024年一年,全国通过集采网采的交易总金额就达到了9962亿元,关税的压力拦住了一部分外来药物,却也给国内市场提供了更多机会,国内药企趁此机会加强创新药、首仿药、改良型新药研发,在国家“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政策的推进下,更好地在国内创新药舞台上大展身手,提高市场份额。

应对举措

重构供应链网络

此前,华海药业已在泰国布局抗高血压药生产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美国对华关税。对于药企而言,可将其生产基地多国布局,在越南、马来西亚等RCEP成员国建立原料药或制剂生产基地,利用区域自贸协定(如东盟零关税)降低出口成本;或是采取近岸外包,在加拿大、墨西哥、东欧等靠近目标市场的地区设厂,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同时,积极布局高端原料药国产化,加速研发专利到期药中间体(如ADC药物毒素-linker)、生物反应器培养基等“卡脖子”环节,减少对美依赖。

拓展多元化市场

据悉,除美国市场外,还有许多潜力巨大的市场,转战其他市场,或许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2年以来,中国医药产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额已超过了447.22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尽管面临认证壁垒,但非洲医药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1000亿美元,通过中非合作论坛推动标准互认,借助国际组织(如WHO)进入推荐供应商目录,也能带来更大的商机。

构建不可替代性壁垒

聚焦前沿技术研发,突破下一代疗法,可以通过加大ADC、细胞基因治疗(CAR-T、CAR-NK等)、核药等领域的投入,借技术代差削弱关税影响;引入AI药物设计平台,在缩短药物研发用时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工艺壁垒;同时构建专利保护池,在保障专利药品销售的同时,提高企业自身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境内的美资药企则面临着双重压力,这两天愈演愈烈的关税事件使得辉瑞、强生、礼来、默沙东在内的多家药企出现股份大幅下跌的情况,强生一度下跌5.7%。关税一旦落地,辉瑞将面临4.8亿美元转移一条胰岛素生产线以及8年重构美国本土原料药供应链的难题,同时礼来苏州糖尿病药物基地若是因此关闭,美国市场也将出现6个月的供应缺口,影响恶劣。

短期看,依赖中国原料的药企(如辉瑞、默沙东)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长期而言,产业回流与本土化生产或成趋势,但技术壁垒与时间成本或加剧全球医药供应紧张。

总的来说,此次关税事件中国作为原料药核心供应国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但药企需加速多元化布局以应对政策变数,提高自身风险规避能力。

来源 | 掌上医讯综合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