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无私耿彦波,只干到市长?退休不到半年再获任用

晨曦微露梦 2025-04-18 11:23:52

我去太原出公差,发现太原的出租车司机跟北京的司机都挺能聊。不过,北京司机们个个爱聊政治,对中国的各种政治话题如数家珍。太原司机呢,更像是推销高手。从机场到酒店,四十多分钟的车程,司机大哥有三十多分钟都在猛夸一个人——前市长耿彦波。他讲得那叫一个生动,就怕自己没把耿市长的丰功伟绩说明白。听他那意思,要是没了耿彦波,太原还跟新中国成立前似的呢。

耿彦波每到新地方,就忙着搞拆迁重建和老城翻新。说实话,全国很多地方,特别是2000年以后,都大兴土木改造老城,可为啥老百姓心里还是老惦记着耿彦波呢?其实,在动工前,耿彦波心里早就有数了。他亲自跑遍各个角落,深入了解城市的文化底蕴,琢磨着怎么保留和发展这些文化特色。他国学底子厚,对传统文化有独到见解,加上看得远、想得深,所以他的规划特别有远见。耿彦波搞的大动作,不是为了给自己脸上增光,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政绩工程,而是真心实意为了当地老百姓,为了城市的长远发展。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好事,能让城市自己造血,持续发展。

实施才是规划的关键。耿彦波讲了,拆迁的事不让开发商插手,全由政府来负责,因为开发商总会想方设法压价,这样一来,老实人就会吃哑巴亏,而那些爱耍横的人反倒能捞到好处,这其实就搅乱了社会的公正。我办事一碗水端平,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按规矩来,公平才有力量。耿彦波的公平观,关键在他自己没私心,他从不琢磨着从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里头捞好处。

心里没私心,世界自然宽广。耿彦波搞了个大动作,大拆大建,老百姓们心里五味杂陈,一边嘀咕,一边盼着,一边还暗暗给力。嘀咕的是,这一拆,生活乱了套,新房得等个一年半载才能住进去。耿彦波这手笔,可不是小打小闹,一出手就是整个街区,整个城市好像都翻了个底朝天。可老百姓在嘀咕的同时,心里头又盼着呢,因为他们清楚,自家那小屋,条件差,冬天没暖气,全靠小锅炉凑合,夏天呢,污水满地,臭气熏天。

咱们历来都图个安稳日子,有个安稳的窝才行,不然咋能安心在这儿发展呢?所以耿彦波要搞拆迁,大伙儿心里都挺期待的。日子一长,大伙儿瞧出来了,耿彦波这个市长,搞拆迁可不是为了自己捞好处,搞什么工程、买卖,或者多占几套房,他是真心实意为咱老百姓着想。这样一来,大伙儿也就开始支持他了。最重要的是,耿彦波一直都对老百姓公平公正,拆迁这事儿,一把尺子量到底,标准定好了,谁说了也不算数,想走后门?在耿彦波这儿,压根儿就没门儿!

一开始,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特别是90年代那会儿,耿彦波刚调到灵石当县长,他就打算拿出5000万财政的钱来修缮王家大院。王家大院啊,经过好几百年一点点扩建,现在比北京故宫还大了1.6倍呢,历史意义可大了。但耿彦波实地考察时却发现,曾经那么气派的王家大院,现在已经破得不成样子了。

拿5000万去整修王家大院,这事儿在当地可炸了锅,老百姓不理解,县委、政府的领导也是一堆反对声。你想啊,全县一年的财政收入才1个亿,一下子扔进去半个亿修个快倒了的院子,这不是瞎折腾嘛!可耿彦波硬是不听劝,硬是把这项目给推上了。大家明着斗不过,就开始暗地里使招,举报信跟雪花似的往太原、北京飞。耿彦波呢,白天在工地上忙得团团转,晚上还得应付调查组的盘问,有时候白天刚被问过话,晚上还得抽空去工地瞅瞅。他顶着老大的压力,冒着被撤职的风险,就这么硬挺着。结果呢,还真让他给办成了,这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大院,现在可是焕然一新了。

1996年,第七届中国民居学术大会在太原热热闹闹地开了。那会儿,耿彦波虽然是县长,但他可不顾那么多,硬着头皮就去请开会的专家们去王家大院瞅瞅。这本不在大会计划里,但耿彦波愣是磨到了最后,大家也就跟着去了。一看那原汁原味的王家大院,所有人都惊呆了。从这以后,王家大院就算是出名了,连省里的一些大领导都被那宏伟的院子给镇住了,王家大院的名声是越来越响,后来还申请上了山西4A景区。之后啊,好多电影电视剧都在王家大院拍,这地方就更火了。到了2003年左右,王家大院的门票钱都挣了3000多万。可这时候,耿彦波早就不在灵石了,2000年他就调到榆次当区委书记去了。他走的时候,王家大院还没火起来呢,好多人都觉得那地方没啥前途。耿彦波离开灵石的那天,还有人在十字路口摆了几个大花圈,想给他添堵。可耿彦波呢,就笑了笑,没当回事。这就是那种宁愿自己挨骂,也要给后人留好处的胸怀和气度。

耿彦波真正火起来,同时也惹来不少争议,是因为他搞的大同旧城改造。那时候的大同,城市规划乱糟糟的,简直就没啥规划可言,老城区灰尘满天飞,路堵得不行,老百姓满腹牢骚。那时候的大同,除了土豆和煤矿,也没啥拿得出手的东西。尽管那时候耿彦波已经是个不小的官了,是正厅级领导干部,但他还是在大同这块破地方看到了宝贝。大同的古城历史悠久,云冈石窟也特别有意义。于是,耿彦波大手一挥,该拆就拆,新中国成立后都少见的大规模拆迁就这么开始了,他还搞了个一轴两城的城市规划,马上就开始实施了。不过,改造大同可比他之前在灵石和榆次干的活儿难多了,网上那时候骂他的人可不少。耿彦波还跟自己的孩子说,别让我再看那些骂我的话了,再看我都不知道能不能撑下去。那些骂声,也不一定都是大同人发出来的,说不定就是最早那批“键盘侠”,连实地都没去过,就在那儿瞎嚷嚷。

耿彦波为了大同真是豁出去了,每天天还没亮,大概五六点,他就起床了。大同的冬天冷得要命,风刮得跟刀割似的,但他还是跑到大街上去溜达,跟那些早起的人们聊天。你根本在政府食堂看不到他,他反倒经常跟老百姓一起,在路边摊吃油条、面条、包子啥的。他的皮鞋都磨坏了好几双,但大同的楼是一个接一个地盖起来。遇到那些不作为的干部,耿彦波可不含糊,直接就开怼。搬迁、拆迁,你要是哪个都搞不定,那就别干了,赶紧写辞职信走人。有一次,一个镇政府班子对老百姓的困难视而不见,耿彦波气得不行,电话里直接说要把他们全换了,这太过分了,怎么能这么不在乎老百姓呢?他说,大同现在缺的是真正干事的干部,不是那些光想着当“官老爷”的人。

开发商们一见到耿彦波,心里就七上八下的。他总是不声不响地跑到各个工地,有次发现地砖下地基不稳,材料也偷工减料,他当场就叫停了,立马要求整改。耿彦波火冒三丈地说:“瞧瞧那家伙,表面挺老实,其实一肚子坏水。当着我的面都敢糊弄,背地里还不知道有多少猫腻呢!”还有一次,在个古寺里,他发现佛像肚子里塞的竟是砖头,也是二话不说就叫整改。有记者问耿彦波,能不能温和点处理,他回答说:“我在大同能待几年啊,时间紧迫,大同再也耽误不起了。”有人讲,耿彦波五年干了别人五十年的活。其实,他大可像其他领导那样,安安稳稳地管管卖煤的事,当个没争议的太平官,但他没这么做。

大同搞了这么大动静的城市建设和老城翻新,居然没闹出群体上访的事儿,这事儿让好多学者都挺惊讶。耿彦波说了,他压根儿就不知道啥叫“钉子户”。耿彦波爱跟老百姓面对面打交道,大家有啥事儿都直接上街找他。不管身边有没有领导陪着,或者正忙着检查工作,只要老百姓来找他反映问题,他从来不让手下人拦着,总是先解决群众的事儿,然后再顾自己的工作。说到底,他的工作不就是为了老百姓嘛。耿彦波的秘书,最常干的事儿就是打电话帮群众调解各种麻烦。

有回,几位农转非手续没办妥的百姓,拿着资料找耿彦波,想让他帮忙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耿彦波一听,立马拿起笔,在资料上写了意见。想想现在孩子上学,想找个人帮忙都不知道去哪儿找。耿彦波去考察时,俩大妈远远就喊他耿市长。他还以为大妈们有啥要投诉的,结果大妈们从兜里掏出几块糖,说这是好吃的蔗糖,让他尝尝。耿彦波就像跟家里人说话一样,让她们赶紧回家,天气冷着呢。慢慢地,来找他诉苦的人少了,来感谢他、给他送祝福的人多了。面对那些送锦旗、送礼物的百姓,耿彦波是能避就避。特别是大同古城建好的那天,有人在城墙上挂了条横幅,上面写着“耿市长,您辛苦了”。那一刻,耿彦波心里头应该是最甜的。到了2013年,耿彦波要离开大同了,好几万百姓来送他。大家喊着“耿市长,留下来”,声音响彻云霄。耿彦波坐在车里,眼泪止不住地流,心里头满是对大同这五年的不舍。

耿公心里只有公家和老百姓,不怕别人议论,也不怕吃苦受累。他当官就是为了给老百姓谋福利。耿彦波,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做到全国大城市里的市长,这可真不是件容易事儿。咱们国家就那么三十几个省会城市,他能坐上那个位置,全靠他自己拼命干,还有上面领导的赏识。当然啦,也少不了他那些好搭档的帮忙。要是没有这些,像他这么直性子、有原则的人,想当上省会城市的一把手,那可真是难上加难。

2019年1月份,61岁的耿彦波市长卸下了担子。到了6月份,也就是他不当市长五个月后,耿彦波又被委以重任,当上了省政府参事。要知道,一个省里能当上参事的也没几个人。这下,耿彦波又能在他擅长的领域出谋划策了。我们得感谢耿彦波,向他致敬。

1 阅读: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