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东广
故乡的炊烟,是岁月的诗行,袅袅娜娜地升腾在那片熟悉的土地上。而母亲,就在这炊烟里,缓缓地老去。

记忆中的故乡,清晨总是被母亲燃起的炊烟唤醒。那土灶里的柴火哔啵作响,一缕缕青烟从烟囱里钻出来,轻柔地舒展在屋顶上方。炊烟像是母亲对生活的声声呼唤,呼唤着田野里劳作的人们回家。它在微风中摇曳着身姿,渐渐弥漫开来,将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片朦胧的诗意里。
母亲就站在那弥漫着炊烟的厨房里,身影在烟火的缭绕中时隐时现。她熟练地操持着锅碗瓢盆,粗糙的双手在灶台上忙碌着,淘米、洗菜、添柴。她的脸上总是带着淡淡的微笑,那笑容里有对家人的爱,有对生活的满足。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身上,为她镶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可那光影也无情地映出了她脸上日益增多的皱纹。

随着岁月的流逝,炊烟一次次升起又散去,母亲的身影却渐渐变得佝偻。曾经轻松抱起柴禾的她,如今抱起一小捆都略显吃力;曾经麻利地翻炒着锅中菜肴的双手,如今也变得迟缓。可她依旧每天清晨在炊烟中忙碌,那炊烟仿佛是她生命的丝线,维系着她对家庭的奉献。
我常常望着那炊烟下的母亲发呆。在那炊烟的背后,是母亲一生的操劳。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喂养着这个家,就像那炊烟滋养着村庄的记忆。她在炊烟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写满了对家人无尽的关怀。
如今,我远离了故乡,远离了那熟悉的炊烟。但每一次想起故乡,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袅袅炊烟下母亲忙碌的身影。在城市的喧嚣中,我无比怀念那带着柴火香的炊烟,更想念在炊烟中渐渐老去的母亲。

母亲就像那炊烟,从浓烈走向清淡,从青春走向衰老。她在炊烟中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那炊烟见证了她的付出、她的爱,也见证了她在岁月中的悄然老去。而我,只能将这份深深的思念和敬意,珍藏在心底,如同珍藏那永不散去的故乡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