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诗人曾经经历了宦海沉浮,等到他们精疲力尽、又一事无成之后,便逐渐地开始厌倦宦途,同时也会感慨才不经用的困境,渴望悠然自在的田园生活。
乡村中没有灯红酒绿的秦楼楚馆,也无法享受笙歌乐舞的销魂生活,可是美丽的田园风光,宁静的山水画面,却能让人心静如水,从而忘怀得失、超然物外。下面介绍清代张维屏的七律,技法高超,井然有序,颇有陶渊明遗风。

小憩田家得句
清代 • 张维屏
夜绩朝耕课子孙,高低茅屋自成村。
竹林阴合孤烟细,涧水流分众瀑喧。
能使劳人生静念,即从尘境悟仙源。
无田我亦思归去,白石清泉闻此言。

张维屏,广东番禺人,岭南诗派的代表诗人。他42岁中进士,当过知县、知府,56岁时辞官还乡,从此便开馆授徒、潜心著述。诗人在归隐前期的作品多描写悠闲的隐居生活,鸦片战争爆发后,诗人则创作了很多爱国诗篇。
张维屏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个朝代,见多识广,桃李满天下,也对清代及以后的诗坛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他的山水田园诗作清新流畅,充满诗情画意,这首诗就刻画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文中的“屋、合、石”乃是入声字)

开篇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画面,“夜绩朝耕课子孙,高低茅屋自成村。”诗人当年身在宦途时,有一次应邀前往田家作客,他看见乡亲们夜间纺织,清晨时就前往农田里干活,心中非常钦佩农家勤劳朴实的精神。同时“课子孙”三字,也说明农家子弟积极进取,他们寒窗苦读,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光耀门庭。
古老的村庄里零星分布着一些茅屋,高低错落,又非常相似。乡邻们平日里经常走动,不管谁家出现紧急情况,彼此都会相互伸出援手。大家佩服先生的学识,先生敬重父老乡亲们的淳朴善良,这样和睦相处的日子,简直就像《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情景。

颔联承接次句中的一个“村”字,继续刻画田园风景,“竹林阴合孤烟细,涧水流分众瀑喧。”诗人漫步于竹林幽径中,鸟语花香,浓荫匝地,更能清晰地看见袅袅炊烟,让人心绪宁静,毫无烦恼。
顺着竹林继续前进,就会看见一条溪涧,瀑布从高处落下,在乱石上溅起片片水花,然后又汇入奔腾的溪流中,慢慢归于平静。
“竹林、孤烟、涧水、众瀑”等,描绘出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色;“合、细,分、喧”,炼字讲究,尽显诗人的不凡才华。

颈联抒情,“能使劳人生静念,即从尘境悟仙源。”先生觉得自己“小憩田家”,可以生出静念、排遣愁情,并从平凡的尘世中,体验到仙境的感觉。“劳人”指忧伤、劳苦之人,意指喜欢操心和烦神;“仙源”,即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这两句也颇有理趣,老子曾说少则得、多则惑,每天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满脑子都是得失荣辱。如果可以与渔樵为伍,和鸥鹭结伴,就不会想到名利之争,心情必然豁然开朗。

结尾表达出诗人对悠闲生活的热爱,“无田我亦思归去,白石清泉闻此言。”诗人说我即使暂时没有田地,却依然渴望回归田园,乡野中的白石、清泉最了解我此时的心情。
苏轼曾经吟诵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诗人化用东坡先生的原意,并采用拟人手法,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的归隐之意,也表达了对宦途的厌倦,以及对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之向往。
正所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如此看似平淡、却又寓意深刻的结尾,正是作者对陶渊明的一种致敬!全文技法高超,又显得悠游自适,令人赞赏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