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偶剧市场虽竞争激烈,但导演林玉芬的作品如《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其最新作品《无忧渡》在2025年空降播出后热度迅速突破9000,再次引发对“老派”古偶风格的讨论。林玉芬的创作模式既被视为行业标杆,也因与当下快节奏观剧习惯的冲突备受争议。以下从创作特色、市场适应性及行业反思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传统创作逻辑的坚守与创新
类型融合与文化传承
《无忧渡》延续了林玉芬对东方美学的深耕,将古偶与志怪元素结合,构建人妖共存的奇幻世界。剧中单元案件如“山妖娶妻”“镜妖喂梨”等借鉴《聊斋》风格,通过悬疑线串联主线,既保留中式恐怖氛围,又以妖喻人映射现实困境(如容貌焦虑、执念沉溺)19。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扎实传承,与近年古偶剧普遍追求“短平快”的工业糖精形成对比,成为其差异化优势。
细腻叙事与情感张力
林玉芬擅长“慢工出细活”的叙事节奏。在《无忧渡》中,主角感情线通过案件合作逐步推进,如宣夜多次救半夏的铺垫、生活化场景的情感积累,而非强行“撒糖”。这种细腻刻画与其早期《三生三世》的“三生虐恋”一脉相承,通过身份对立、外力阻挠等戏剧冲突放大情感张力14。尽管被批节奏缓慢,但单元剧嵌套主线的结构(如伏笔钱袋贯穿多集)仍展现了传统长剧的叙事功力19。
制作精良的“老钱风”
林玉芬的作品以“低调奢华”的质感著称。《无忧渡》采用实景拍摄、无磨皮滤镜,强化演员表演的真实感;服化道融合晚唐与敦煌美学,细节考究(如社会礼仪、建筑风格)49。这种对制作基准线的坚持,使其作品即便缺乏颠覆性创新,仍能凭借稳定的质量获得观众认可16。
二、市场适应性的矛盾与挑战
观众审美的割裂
林玉芬的“老派”风格在当下短剧盛行、观众耐心有限的背景下显得微妙。一方面,《无忧渡》的单元案件展开缓慢(如主线第三集才解锁),被诟病“不合时宜”;另一方面,其扎实的悬疑铺陈和情感发酵又吸引了一批反感速食剧的观众13。这种矛盾凸显了市场对“慢叙事”的复杂需求:既渴望精品,又难以摆脱快餐式观剧习惯。
积压剧的先天劣势
《无忧渡》因审查调整、剪辑修改等问题积压三年,其2022年的创作理念与2025年观众偏好存在代际落差。例如,同期剧《大梦归离》仅用20分钟完成世界观搭建,而《无忧渡》前几集的冗长铺垫被批“过时”1。这一现象反映了古偶行业制作周期与市场风向的错位风险。
流量与质量的平衡
尽管林玉芬作品依赖任嘉伦、宋祖儿等流量演员的热度,但其成功更依托于制作口碑。相较近年“顶流+IP”公式化古偶(如《狐妖小红娘》依赖颜值营销),《无忧渡》以“无磨皮”“真实音效”等技术诚意赢得观众认可,证明流量与品质并非完全对立369。
三、行业启示:传统如何与时代共振
创新需根植文化内核
林玉芬在《无忧渡》中尝试“老派”框架下的微创新,如镜妖世界的维度错乱设计融合现代科幻元素,人面鸮的羽翼震颤结合《山海经》记载与生物力学9。这种在传统中嫁接现代审美的思路,为古偶剧提供了“守正出奇”的范例。
警惕模式化陷阱
林玉芬的“极致虐恋”模式曾成就爆款,但也导致同质化争议。《宸汐缘》口碑高但热度低迷,暴露了观众对套路化情感的疲劳1。未来古偶需突破“师徒虐恋”“轮回转世”等固有框架,探索更多元的情感表达(如《古相思曲》的“逆向时空”设定)5。
长剧叙事的价值重估
尽管《无忧渡》的慢节奏受诟病,但其单元剧结构与主线交织的复杂性,仍展现了长剧在人物成长、世界观构建上的不可替代性。这与短剧的“碎片化爽感”形成互补,提示行业需平衡不同类型作品的生态布局9。
结语
林玉芬的“老派”古偶剧,本质是工业化浪潮中对传统叙事美学的坚守。其作品的成功与争议,折射出观众对“匠心”与“效率”的双重期待。在古偶市场饱和的当下,唯有在文化深度、制作诚意与创新胆识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延续“老钱风”的生命力,而非仅靠情怀与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