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少妻在如今也实属常见,年过花甲的阿拉法特和他的妻子苏哈虽然相差了三十多岁,但依旧走到了一起,当阿拉法特先一步去世后,苏哈又何去何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阿拉法特去世后预估留下了60亿遗产,可身为妻子的苏哈,却被爆出找卡扎菲要钱,这是为何呢?
其实作为阿拉法特的遗孀,苏哈虽然吃穿不愁,奢华不已,但是她的日子也并非那么顺遂。
阿拉法特与苏哈的恋情
1963年,苏哈出生于耶路撒冷的一个富裕家庭,父母均为巴勒斯坦人,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新闻工作者,所以说起来,苏哈从小就是在“糖水”里泡着长大的。
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以及父母优越的基因下,苏哈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高中毕业时,苏哈以第一名获得了深造的机会,被派往巴黎的苏尔本大学,并获得了政治学硕士学位,在母亲的影响下,苏哈对新闻工作充满了兴趣,大学毕业后,也投身到了新闻工作中。
与阿拉法特那多年处于战乱,贫穷且动荡不安的生活相比,苏哈前期的人生道路可以说是十分平坦而顺利,可就是生长环境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在命运的驱使下结识并走到了一起。
阿拉法特是什么人呢?他一个为了巴勒斯坦的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人,一个为此决定终身不娶的人。
但是苏哈的出现动摇了他的决心,也就有了这么一段相差三十多岁的爱情。
1988年,在命运的牵引下,两人在突尼斯相识,在接触中,苏哈展现出来的魅力将阿拉法特深深迷住,而苏哈对这位始终保持战斗的军人也是怦然心动,两人互生情愫,此时阿拉法特已是花甲之年,而苏哈仅仅二十来岁,但是年龄并没有阻碍两人感情的发展。
1989年,两人在巴黎再次相遇,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使得两人得以经常接触,一来二去,也就产生了爱的火花。
为了这段爱情,苏哈放下了自己原本的工作,离开了巴黎,来到了阿拉法特的身边,成为了他的秘书,之后又成为了他的经济顾问。
1991年,随着两人感情的升温,苏哈很快和阿拉法特进入了婚姻的殿堂,但是对于苏哈来讲,她既然选择了阿拉法特,就不得不接受秘密结婚,隐藏二人婚讯,最终两人在突尼斯的别墅里举行了婚礼。
本以为结婚后是美好生活的开始,却没想到秘密结婚后,阿拉法特和苏哈并没有多少时间能够在一起,就连普通夫妻之间简单的陪伴都做不到。
阿拉法特事务繁多,在他心里,一切以国家为重,自然也没办法过多的照顾妻子的感受了,苏哈对此也表示理解。
2000年后,苏哈带着她和阿拉法特的女儿常住在巴黎,经常出现在各大社交场合,也成为巴黎时装表演上的常客,她的吃穿用度奢华无比,俨然成为了一位法国贵妇人。
可是当苏哈在巴黎“大放异彩”,尽情享受生活的时候,她却忘记了此时的,她的丈夫——阿拉法特,还在拉姆安拉近似废墟的“官邸”中的艰苦生活,她也因此成为了巴勒斯坦官员眼中的“异族人”。
引起众怒的苏哈
在巴黎的苏哈近三年没有回到阿拉法特的身边,只顾自己享受生活,再加上苏哈经常在公开场合指责巴勒斯坦的高官腐败无能,因此巴勒斯坦的官员们对苏哈一直不认可,双方关系一直势同水火,互看不顺眼。
而随着阿拉法特突然病危这一事件的出现,更是将苏哈和巴勒斯坦官员们的矛盾推向了一个更高点,苏哈的做法更是引起了众怒。
2004年,阿拉法特病危陷入昏迷,得知消息的苏哈第一时间从巴黎赶回了拉姆安拉,至此,他们已有三年未见了,苏哈此番举动,也令巴勒斯坦人怀疑她别有用心。
11月,阿拉法特住进了法国巴黎贝尔西医院,在那之后,苏哈便将阿拉法特掌控住了,还将其他人对阿拉法特的探视权牢牢的攥在了手中,不让其他高官接触他,大肆宣称前来探望的人是要“活埋”她丈夫。
最终在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在巴黎病逝。
与此同时,苏哈与巴勒斯坦的权力机构,对阿拉法特的遗产处置问题开始了争执。
阿拉法特离去后,留下了至少60亿美元的遗产。
苏哈想要就遗产分一杯羹,但巴解组织认为阿拉法特的一切都属于巴解组织,尽管苏哈是他的妻子。
并且,苏哈在阿拉法特尸骨未寒之时提出遗产问题,也引起了很多巴勒斯坦人的不满。
虽然阿拉法特确实积累了不少的财富,但是说到底,这些钱基本都是一些支持巴勒斯坦解放运动的支持者自发捐赠的,只有少部分是来自于政治上的交换,阿拉法特更像是一个“保管者”。
经过协商,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苏哈以不再参与政治事务,不再公开发表政治言论,向巴解组织换取了2000万美元,外加每月3.5万欧元的生活费。
消息一经公布,巴勒斯坦人一时群情激愤,在他们眼里,他们的领导者阿拉法特和苏哈的生活水平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苏哈开着豪车,穿着名牌,生活奢靡无比,可谓自在,如今他们的领导阿拉法特刚去世,苏哈就打着他遗产的主意,着实让他们感到十分愤怒。
对于身处战乱和贫困的巴勒斯坦人来说,苏哈奢侈挥霍的生活就足以让他们不满了。
尽管作为巴勒斯坦的领导人,阿拉法特有属于自己的个人资金,一般用于武器、抚恤烈士等,亦或是用在苏哈身上,但是,在巴勒斯坦人的眼中,苏哈如此高调的对其进行挥霍,虽然金额占比不算大,却依旧能引起他们心中的怒火。
在许多巴勒斯坦人眼中,苏哈并不是巴勒斯坦的“第一夫人”,而是一个抢走阿拉法特,并时刻惦记财产的“仇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初的阿拉法特可是决心终生不娶,将自己奉献给巴勒斯坦的解放事业,可是他最终却娶了苏哈,而苏哈还经常和巴勒斯坦的官员们对着干,时常高调的“炫富”,过着奢靡的生活,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艰苦生活一对比,她这个巴勒斯坦的“第一夫人”自然就显得格外不入眼了。
从1993年开始,苏哈的妻子身份首次被阿拉法特公开,一下子就在巴勒斯坦掀起了狂风暴雨,苏哈面对的不是欢迎和祝福,更多的是戒备和冷漠。
另外,在2000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更加让巴勒斯坦人对苏哈的印象差到了极点。
由于是阿拉法特促进了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关系,所以,当巴以发生武力冲突时,阿拉法特就成为了“背锅侠”,有的没的,但凡以色列境内出点什么事,就都是阿拉法特指使的。
2001年12月,以色列军队终于按捺不住侵入了阿拉法特所在官邸,但是他们并没有对阿拉法特做什么,只是将这位年老的领导者困在了里面,自此阿拉法特的活动的范围就只有拉姆安拉。
可在以色列发生爆炸事件后,阿拉法特就不单单是被困住这么简单了,他所处的环境虽然是官邸,却被以色列军队砸成了废墟,并且水电也被断掉了,这个年轻时就多次遭受囚禁,古稀之年依旧没能逃脱囚禁之苦的领导者、革命者,这一生可谓不平坦。
被软禁的他十分虚弱,脸色苍白,就连吃饭时手不停地抖动,只有他衣服上那些闪闪发光的徽章,还在提醒世人,这个看似普通实则伟大的领导人曾经做过什么,付出过什么。
阿拉法特整整四年没有离开自己的官邸,虽然身为巴勒斯坦的领导人,但成为以色列的“囚徒”,他也有很多的无奈,那时的阿拉法特甚至到了准备以身殉职的地步。
可与阿拉法特这边事关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相比,苏哈却在巴黎过着她那养尊处优的“富太太”生活。
直到阿拉法特病危,苏哈才回到他身边,出现在巴勒斯坦人的视线里,她将阿拉法特带到巴黎治病,在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领导人们眼中,苏哈把他们的领袖带走,就像是个惦记家产的小偷。
一波三折的生活
阿拉法特死后,苏哈并没有选择留在巴黎,亦或是回到巴勒斯坦,而是选择了与阿拉法特结识并结婚的突尼斯。
虽然阿拉法特不在了,但是他积累下来的人脉和关系网,也让苏哈生活无忧,并且得到较好的照顾。
第一个向苏哈伸出援手的是突尼斯总统本•阿里,从一开始,因为与阿拉法特的交情,他就向苏哈母女抛出了橄榄枝,不仅赠送了她们一栋别墅,在生活上也极为照顾。
苏哈就此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靠着巴解组织给她的钱,她安心照顾女儿,继续享受生活。
在那之后的一年多里,苏哈除了时常去巴黎看望母亲,或者购物满足自己的欲望之外,很少离开突尼斯,大多与一些居住在突尼斯的巴勒斯坦领导人的夫人们互相串门,共进晚餐。
并且她也一直遵守着与巴解组织的承诺,除了偶尔参加一些社会和慈善活动,或者是与突尼斯总统夫人的一些活动,她并未参加任何政治活动。
2006年,随着苏哈与突尼斯总统及其夫人的交情越来越深,她们母女俩也拿到了突尼斯国籍。
2007年初,苏哈还与本·阿里的妻子一起创立了一所学校,在她和突尼斯总统一家人的关系越来越亲近的时候,一度传出了她要改嫁的消息。
但是在2007年8月7日,苏哈在突尼斯这顺风顺水的生活被打断了。
本·阿里一反常态,突然翻脸,下达命令直接取消苏哈的突尼斯国籍,还将她在突尼斯的财产全都冻结了,但是并未解释其中的原因。
这让外界疑惑不已,而这正是因为苏哈惹怒了本·阿里本人,原来在苏哈访问利比亚的时候,竟然曾经开口向同为阿拉法特好友的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要过钱。
卡扎菲虽然大方的帮助了苏哈,可是他在与好友本·阿里通电话时,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了责备的意思,询问对方为何没有照顾好阿拉法特的遗孀。
一时之间,本·阿里难堪不已,随即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愤怒,之后就将苏哈的突尼斯国籍剥夺了。
被迫离开突尼斯后,苏哈和女儿辗转马耳他,投奔在那里任巴勒斯坦大使的一位亲戚。
之后苏哈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明,她和她女儿其实并没有别人想象中那么富足,每月1万美元的抚恤金是她们唯一的生活来源。
在苏哈口中,或许觉得当初巴解组织给她的钱和生活费还是少了,所以她才会在每月拿着怃恤金的时候还去找卡扎菲要钱。
2011年1月,突尼斯政府因为骚乱和抗议被迫解散,本·阿里开始了流亡生活,就连卡扎菲也在被推翻后惨死在战争中,而此时的苏哈却在对此幸灾乐祸。
可是好景不长,苏哈也立马遭殃了,在当年10月,突尼斯突然发布了国际传票,要求苏哈接受有关腐败案的质询。
两个月后,突尼斯法院又宣布撤销该传票,并表明这不是所谓的逮捕令,只是要求苏哈以证人身份接受本·阿里夫妇腐败案的例行询问。
苏哈对此表示,在她国籍被剥夺并离开突尼斯后,就与在突尼斯的一切断绝了关系,这也包括了她与本•阿里的妻子共同创立的学校。
老来得女的—阿拉法特
其实,一开始选择在突尼斯定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她和阿拉法特的女儿——扎赫瓦,她希望两人这唯一的孩子能在阿拉伯国家稳定的环境中长大成人。
1995年7月,苏哈在巴黎的医院生下了一个女儿,而此时的阿拉法特并不在身边,直到公务处理完后,才急匆匆地从加沙赶到法国看望自己的妻女,两人给女儿取名扎赫瓦,以此纪念阿拉法特的母亲。
阿拉法特去世后,苏哈母女在突尼斯的生活条件虽然比不上巴黎,但是苏哈一直认为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她将培养扎赫瓦当作了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苏哈总是微笑地看着女儿,这是阿拉法特离去后,留给她的唯一安慰,她表示自己从来都没有再婚的计划,阿拉法特将是她一生中唯一深爱的男人。
可是在2012年,苏哈找到媒体,希望寻找亡夫死因的真相,给失去父亲的女儿一个说法,并要求进行尸检。
其实当年阿拉法特刚去世后,和他私交不浅的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就曾“提醒”苏哈,她丈夫的死存在问题,可当时苏哈并没有想到要做尸检。
巴勒斯坦官方同意对开棺验尸进行调查后,对于阿拉法特的死因便有了诸多揣测,中毒,艾滋病或者病毒感染,亦或是死于肝硬化,各种说法层出不穷,但最终的结果依旧未有定论。
为什么阿拉法特死后仍会有那么多的猜疑呢?其实主要是因为他这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战斗,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亲身经历过中东战争的他,投身于巴勒斯坦的解放事业,积极对抗以色列,一步步成为了巴勒斯坦国总统,他这一生可以说从没有为自己活过,除了在选择苏哈这件事之外。
阿拉法特4岁时,他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在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他的父亲也不幸死亡,那时年仅19岁的阿拉法特焚毁了自己课本,随父兄投身于抗击以色列的斗争。
战争结束后,他才重返开罗大学读书,毕业后,他进入了埃及军事学院学习,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他参与指挥约旦、巴勒斯坦武装对以作战,并于1968年指挥了著名的“卡马拉战役”,重创以军。
可是阿拉法特最终还是没有改变结局,以色列最终占领了整个巴勒斯坦领土,阿拉法特也踏上了流亡生活,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解放事业,仍在坚持同以色列作斗争。
1969年到1971年,阿拉法特一直在为反抗以色列做着各种斗争。
在那之后,阿拉法特的重心开始转向政治与外交斗争,直至90年代,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关系才有了跨越性的进步。
谈判很漫长,地点也换了好几个,但是谈判的进展却让阿拉法特越来越激动。
此时的阿拉法特已经不再年轻,脸上已显衰老,但是得知谈判结果的他,还是微笑着用颤抖的手紧紧握住了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手,也正是在这一年,1994年,他和其他几人一起接受了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7月,阿拉法特终于能够回加沙定居,他的流亡生活,也算告一段落了。
不过,1995年11月,拉宾被刺杀身亡,中东和平难以看到未来。
和平是阿拉法特一生的追求,可在以色列眼中,阿拉法特却是那么的不顺眼,因此他遭遇过不少暗杀,但是冥冥之中或许自有安排,在那几十年里,他每次都与危险擦肩而过。
1969年,阿拉法特在自己的专车上发现了雷达发射器,所幸发现及时,不然早已被定位轰炸,同年,有人将炸药放在邮包里寄到他办公室企图谋杀他,所幸阿拉法特危险感知能力比较强,邮包刚被拿出去就炸了,他逃过一劫。
之后不论是乘坐的专车遭遇伏击,还是说原先订好的客机“恰好”被以色列军队击落,亦或是准备去的地方刚好遭到以色列空军突袭,被夷为平地,其他人或许就此失踪或是丢了性命,但是阿拉法特总能幸运的活下来,逃过了一劫又一劫。
除了“人祸”他总能完美的避过之外,就连“意外”和“天灾”他也能死里逃生。
阿拉法特的人生太过精彩,有人说他是“不死鸟”,有人说他“伟大的革命家”,他奉献自己的一生,经历无数暗杀仍在坚定不移的追求和平。
与之相比,在他旁边的苏哈确实显得过于逊色,可苏哈母女是他除了巴勒斯坦解放事业之外,唯一想拥有的普通生活,也是阿拉法特身上存在的“人情味”。
文献来源:
《阿拉法特遗孀八年颠沛流离路》——《国际先驱导报》
《阿拉法特遗孀苏哈与女儿隐居突尼斯》:中国日报网
《没有阿拉法特的日子》:中国日报网
《婚姻、政治与财富―解读阿翁遗孀苏哈传奇人生》:北方网
《亚西尔·阿拉法特生平:巴解战士 战斗一生》:中国新闻网
-END-
作者:如愿
编辑:林妍
贫穷的巴勒斯坦,富有的革命者